【原文】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大意】孔子说:“执政者在老百姓面前庄重,老百姓就会恭敬;执政者孝顺父母,慈爱幼小,老百姓就会忠诚;执政者提拔好人,教育能力弱的人,老百姓就会勤勉。”
在孔子说的这句话中,他重点强调了一个执政者要以身作则,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按当官的意思办事。如果当官的能做到不拘一格提拔好人,让能者居上,就是令老百姓非常敬仰的好官了。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闻。”读书人学有所成,考取功名,通过做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这的确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成功的人生道路的写照,也是儒家提倡的人生之路,它所体现的是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的话,“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同样也是有一番道理的。做官的人在做官时善于发现人才,让能者的才气得到发挥,或是把能力弱的人送去学习,就像我们今天的干部到党校去培训或到干部专修班再去拿一个文凭一样,提高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增长增长理论修养,这有什么不好呢?
归结起来,“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敬不能,则劝”的思想,其合理的内核,至今也仍然值得我们吸取。
在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以后,封建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且只允许大小知识分子只能读四书五经,从中寻找治国之道。甚至到明代出现了八股取士这种不正常的人才选用制度,而且这种制度还深深地影响到了当今时代,多次呼唤还不能挥去。
千百年来,学人致力于“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从不敢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在实践的土地上耕耘;而是长于借古喻今,“拉大旗作虎皮”、“旧瓶子里面装新醋”,从理论到理论的探索。由于儒家思想被扶为正统,统治者所引申的孔子思想,被历代朝廷采用,做官的人大多都是知识分子,这些人吃得饱、穿得暖,长于借古论今,引经据典,以做御用文人而自豪,缺乏反判精神。陶渊明敢于不为五斗米折腰,是因为他家有百顷良田,吃不愁穿不愁,不当官,照样可以回家搂着小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由于学了知识没人发现,只能回家做个读诗耕作、自得其乐的自由人。知识分子千百年来,因为上司不提拔而空学满腹才学,而他们要想有所升迁,必须献媚于朝廷,献媚于上一级官员。这样做的结果是千百年来除了少数几个异类,如屈原、李白、杜甫、苏轼、王安石青史留名外,大多数文人的文字里,都有一股酸味,媚态百生,缺乏阳刚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