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李世民传

坚持法治,赏罚分明

字体:16+-

唐太宗即位后,只用了短短十几年,就在隋朝的废墟和初唐的动乱状态下,带领国家不断发展,使百姓终于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不仅是因为唐太宗重视历史,善于从历史中借鉴经验,也不仅是因为唐太宗崇儒尊礼,还因为唐太宗建立、健全了法律法规,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在执行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唐太宗始终坚持“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原则,公平对待每一个人。即便这种公平是相对的,也能让国家实现大治,让民众实现安居乐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实现贞观之治,与他坚持施行法治建设密切相关。

隋文帝在位时期,为了让人民在饱受战争之苦后得到机会休养生息,坚决主张轻徭薄赋,宽刑省法。正是因为如此,隋朝之初才能繁荣昌盛,形成“开皇之治”。但是,隋文帝的继任者隋炀帝滥用刑法,暴虐成性,不讲信义,最终失去民心,使得民怨沸腾。最终,隋朝灭亡。作为大唐王朝的建立者,李渊和李世民都曾经亲身经历了隋朝灭亡之前的动**不安,并且深刻意识到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既认识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也深切地知道严刑酷法会严重地危害社会。为此,李渊早在晋阳起兵时就施行宽大政策。唐太宗登上皇位后,也曾说过,“对于国家大事,必须赏罚分明”。他不以个人的喜好和思想为治理国家的指导,而是把法律置于治理国家的最高位置。不得不说,唐太宗赏罚分明的思想远超历代帝王。

为了坚持法治,唐太宗主张大力完善《武德律》。他经常在朝堂上与大臣们讨论致治与立法的各种原则。对此,大臣们观点各异,立场不同。有人主张要采取严刑产生震慑作用,有人认为应该坚持仁政,才能国泰民安。魏徵就是仁政的支持者。魏徵说:“刑罚是治国之末,仁义是治国之本。在治理国家的时候,必须慎用刑典,而主张仁义。”和魏徵一样,谏议大夫王珪也主张仁政。他们齐心协力劝谏唐太宗,唐太宗最终决定施行仁政,以慎刑宽法作为立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