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就考一篇策论,策论源于汉代察举中的策问,“策”就是竹简,那时候没有纸,主考官把问题写在竹简上,让应试者口头回答,这就叫“对策”。在科举中,这种考试从口头回答变成了书面论文,称之为“策论”。
今年的策论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是官家的一番自诉衷肠,洋洋洒洒,将近有两百个字,从“朕以凉薄之资,抚艰难之运”开始,然后历数自己这些年如何宵衣旰食,殚精竭虑,以及遭遇的种种困难和误解。最后要求每人写一篇论文,帮助他“拯几坠之绪,振中兴之业”,他将亲自审阅,云云。
这种论文的写作要诀,首先是要找准论点。官家的那一番自诉,涉及了当今的道德、文化、财政、军事、外交以及官风民习等诸多问题,你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地泛泛而论,当然也未尝不可,但肯定得不了高分。找准论点就是要摸准官家的心事,投其所好。那么官家的心事究竟是什么呢?这些年来,朝廷内外最大的争论无非是与金国的和议。及至上一年宋金和议正式签署,朝廷又顺势收了武将的兵权,杀了岳飞,并从组织上清洗了主战派,从表面上看,这场争论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官家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反对和议的势力仍然在潜滋暗长,同情岳飞者也大有人在,这些都让他一直耿耿于怀。在他的自诉中,聪明的考生应该对这样的两句表述格外留意:
休兵以息民,而或以为不武。
用不着翻译,那意思也能一目了然:“我要结束战争,让人民休养生息,却有人认为这是怯懦偷安。”对于一个帝王来说,“怯懦偷安”这样的评价实在是不能承受之重,也成了这些年来官家最大的心病。因此,让这些汲汲于功名的学子们就此策论,既可以见出他们的文学才华和经典阐释能力,又可以考量他们“紧跟”的觉悟和政治素质。也就是说,通过科举让入仕者“皆知趋向之正”,这是官家的初衷。在考生这方面,你只要吃准这种导向,然后就可以旁征博引,纵横捭阖,高屋建瓴,雄论滔滔。而行文套路又无非阐述对金和议之完全必要非常及时,批驳反对和议的各种奇谈怪论,颂扬决策者的英明伟大。如果再加上不错的意匠和华美的文笔,这篇策论大致就离“及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