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官家来说,钱的问题还真不是问题。
就说太后回銮这件事,当然用度浩繁,但进项也不少,四面八方的献助,如天花乱坠,简直让官家应接不暇。拍马屁的诀窍,一个是要看得准,一个是要赶得早,这两点有幸都被江南东路转运使王包揽了。早在四月十八日,他就第一个站出来,“献本司银钱十万缗两,以助奉迎两宫之费”。这里顺便交代一下,不是奉迎韦太后吗?怎么变成了“两宫”呢?原来这次一起南归的还有一个郑太后,只不过不是人,而是棺材——她五年前就死在金国了,但名义上还是要说奉迎“两宫”。王是秦桧的大舅子,自会得风气之先;江南东路转运司又不差钱,拿公家的钱来博取皇上的欢心和个人的荣华富贵,比把钱直接放进自己的口袋还要合算,这种世界上最保险的投资,何乐而不为呢?官家当然很高兴,但还是说了一通冠冕堂皇的话,要求下面献助的钱须在正常的赋税之内,不得另外取之于民、增加群众负担,“庶几副朕爱民之意”。这就有点自欺欺人了,转运司的钱是从哪里来的,不取之于民,难道他王某人还会掏自己的腰包不成?但不管怎么说,此门一开,“自是四方率皆献助矣”。各级州府自然都要有所表示,而出手又大都在三五万之间,因为谁也不敢抢了王?的风头。这就是说,即使是拍马屁,也还有个资格问题,王?献了十万,你钱再多也只能矮他一头,等而下之。
半个月以后,朝廷发表了一批升迁的官员,其中有一个叫陈榷的人,原先是池州知州,这次“特迁一官”。在中央文件中,其他被提拔的官员都没有说明理由,只有在陈榷的名下多了一段奖谕,略云:“时四方皆以奉迎东朝之故有所献,并赐诏书奖谕尚书省言:‘池最小郡,而桷能体国。’故迁之。”东朝即东宫,亦指太后,汉代太后居长乐宫,在未央宫东,故有此称。陈榷到底献了多少钱,文件中没有说,但肯定是癞蛤蟆垫床脚——硬撑,和池州的经济实力严重不相称。这又一次雄辩地证明,用老百姓的血汗钱来谋取官员个人的前程,不仅放之四海而皆准,而且怎样做也不为过分。那么官家此举,是不是要把献助之风更加广泛深入地刮向基层呢?不好说。但其客观效果应该不用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