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调研文章是用于反映情况、服务决策、解决问题的,当然要说真话。所谓“真”,真就真在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包括成绩、问题、经验、教训,等等,是怎样就怎样,既不缩小也不夸大,既不捏造也不掩饰;真就真在实事求是地分析材料,不唯书唯上,不空洞议论,不夸夸其谈、哗众取宠,而要瞄准现实需求,想实招,谋实策,务实事。很明显,如果不说真话说假话,对于社会,将产生某种误导,使人们看不清事物真相、分不清是非界限;对于领导层,将传送错误的决策信号,导致决策失误,给工作带来损失;对于自己,则导致养成不良作风,丧失起码的职业道德,对个人成长没有好处。
不过,坦率地讲,其实大家都知道调研文章要说真话,关键是想不想说、敢不敢说和善不善于说的问题,如果不想说、不敢说、不善于说,当然就没有真话的立足之地了。
不想说真话,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调研活动抱着应付了事的态度,坐着车子转,隔着玻璃看,办公室里听汇报,材料堆里找典型,然后匆促成篇,就算交了差。有时明知情况不实,但不愿做深入细致的调查,不愿触及矛盾和问题,认为反正与自己无关,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另一种情况是,有的领导同志为了显示自己的“政绩”,或者为了维护本地区、本部门的所谓“形象”,专挑好的说,成绩一大摞,经验一大堆,启示一大串,对存在的问题却略过不提,或者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不敢说真话,关键是“怕”。
一怕得罪当事人。一些地方和单位的负责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出了成绩和经验,生怕上面不知道,于是想方设法请领导来视察,请记者来采访,请领导身边的“秀才”们来总结;一旦出了问题,哪怕是一次小小的违章乱建、一场小小的工伤事故,也千方百计捂着,生怕上面知道了会影响“形象”。在这种情况下,调研文章如果是“唱赞歌”,对方当然很高兴;如果是“揭疮疤”,对方当然不高兴,甚至觉得你得罪了他。所以有的作者就怕了:算了吧,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还是手下留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