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干货”
干货,通常指风干、晒干、烘干的食品。不知从何时开始,这土里土气的词儿居然大摇大摆地走进咱公文写作的“大雅之堂”,并且成为衡量文稿质量的重要标准了。
认识它,是从挨批评开始的。
那时我在市委办公室工作已有3年多,办文、办会、办事,一天到晚忙个不停,但主要职责还是“爬格子”。毕竟吃了几年文字饭,写写一般的材料基本上没问题。然而所起草的重要文件、领导讲话、调研文章等大材料,一次性成功率还是不高,经常被领导打回来修改,甚至推倒重来。
是因为结构不严谨吗?不是,层次分明、逻辑严密,几乎是无懈可击。是因为不符合上级精神吗?也不是,既然吃了这碗饭,谁不晓得要讲政治?是因为语言不通顺、文字不优美吗?那更不是,咱虽算不上饱读诗书,但喝的墨水也不算少,满肚子华章丽句还愁用不完呢!
那是因为什么呢?领导们批评最多的是:实在、管用方面还存在差距,缺少干货。
最难忘那一回。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市委、市政府根据我市毗邻沿海、“三胞”众多、资源丰富的特点,决定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在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经济运行体制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等方面进行探索突破。为此,成立了专门的调研起草小组,负责起草一个指导意见,我是成员之一。这可是天大的任务,岂能不认真对待?根据领导交代和调研所得,我们连干三个通宵,拿出了初稿;根据起草小组讨论意见,又反复修改,数易其稿。我们自以为这下应该差不多了,甚至为文中某些佳句而自鸣得意呢!
谁知稿子交到市委市政府联席会上讨论时,当头浇来一盆冷水。快人快语的市长首先“开炮”:你们这些笔杆子干什么吃的,啊?重要性必要性艰巨性复杂性说了一大堆,思路和措施都是些老掉牙的东西!小平讲话精神你们吃透了没有?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搞清楚没有?既然是改革探索,应抓住哪几个主要问题、从哪些方面突破、制定哪些政策措施?上次市委研究时大家都谈到了,为什么不好好梳理归纳进去?这种废话连篇缺少干货的稿子,发下去能顶什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