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机关那会儿,领导大概觉得我们几个小年轻还“嫩”了点,只安排我们写写简报、信息之类的“豆腐块”,说是练练笔。练就练呗,反正由易到难慢慢熟悉吧。可是时间一长,发觉这“豆腐块”也不是那么好对付。尤其是信息,除了文字上需要精雕细刻,这“忧信息”还特别难对付。
所谓“忧信息”,即负面信息、问题信息,比如哪个地方发生了重大恶性案件、重大安全事故,哪个地方出了集体越级上访事件、抓了公款吃喝玩乐典型,如此等等,反正是让人看了就神经紧张的那类信息。
“忧信息”是与“喜信息”相对而言的。所谓“喜信息”,即反映成绩的信息,比如哪个地方经济快速发展、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哪个工业园区新引进一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哪个地方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出了新鲜经验、树立了某个先进典型,哪个科研项目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得国家表彰奖励,如此等等,反正是让人看了觉得高兴开心的那类信息。
当然,不管是“忧信息”还是“喜信息”,只要不是闭着眼睛胡写乱编,都是一种客观存在,应该如实反映,既让领导掌握“下情”,又为领导做出决策、指导工作提供现实依据。问题在于,我们的信息不仅要报送给本级领导,还要报送给上级领导机关,如果是“喜信息”当然没问题,如果是“忧信息”就要仔细掂量掂量了。
一般来说,衡量一级信息部门的工作绩效,是以向上级信息部门的报送量和稿件采用率为依据的。报送量倒不是太大问题,不管是长是短是好是坏使劲往上报就是了,关键是采用率。要想提高采用率,就必须十分注重信息的质量。而所谓质量,不仅要看所报的信息是否有代表性、典型性,还要看它是否抓住了领导和人民群众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是否客观反映了基层的真实情况,是否能引起领导重视并具有决策参考价值。这样,“忧信息”自然而然就成了上级信息部门的“盘中好菜”,采用率一般都较高,甚至是百发百中。但矛盾就在这儿:“喜信息”好报而难以全部被采用,“忧信息”容易被采用却不能乱报、多报。因为从主观上讲,地方领导都巴不得多多报送“喜信息”,让上级领导知道我这个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祥和,人民安居乐业,工作亮点层出不穷,那该有多好呢!要是报丧似的老是报“忧信息”,今天报这个事故明天又报那个事件,今天报这项工作存在问题明天又报那项工作捅了娄子,那还成什么话?我这个领导还怎么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