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修订升级版·语言篇

一、以听众为中心:潜在的“感情语言”

字体:16+-

常听一些同志抱怨:我们加班加点搜肠刮肚辛辛苦苦构思和起草的讲话稿,为什么听众听不进去呢?为什么当面说稿子写得如何如何有高度有水平,会后却不执行、不落实呢?你瞧,这讲话稿既符合上级精神又切合当地实际,既有理论的高度又有实践的经验,应该化为人们的共识共为才对啊!

也听到不少听众抱怨:领导啊!你为什么那么喜欢照本宣科高谈阔论呢?你那两片嘴皮子好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永远不会有停歇的时候,你讲得累我们也听得累,为什么不多讲些我们想听、愿听、爱听的话,让我们心悦诚服地按你的要求去做呢?

两种抱怨,一个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有些领导讲话让人听不进去?

答案其实很简单:起草者和讲话者是否善于与听众换位思考,是不是把听众当“上帝”,以听众为中心。

我们知道,领导者发表讲话,无论是布置工作、座谈交流还是应对各种礼仪应景场面,都带有一定的政治性、倾向性、目的性。尤其是那些布置工作的讲话,动员部署也好,协调推进也好,还带有鲜明的行政性、指令性色彩,说出来就要贯彻执行。但这并不等于说,作这类讲话就可以忽视听众的需求、无视听众的感觉,或者说本来不想这样讲,但因为是这种会议、这种性质的讲话所以只能这样讲。实际上,再严肃的会议、再重大的主题,如果讲话能坚持以听众为中心,效果也是大不一样的。

比如,就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发表讲话,如果你照搬照抄上级文件和领导讲话的语言,或者停留在大谈特谈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而不结合当地实际,或者虽然结合了但结合得不紧、不实,听众就会听不进去;如果你能按照上级精神,有针对性地提出当地改革应当解决哪些重点问题,实现哪些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讲明改革能给当地干部群众带来哪些实际利益,听众当然听得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