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许地山作品精选

中国文字底命运

字体:16+-

研究文字学底人都知道中国字是文字史上仅存底表意文字。文字底第一步,除掉结绳与绘画以外,是象形字。中国文字已越过这时期,因为我们现在写“日”字,已经不是日底圆形;“山”字已经变了三个峰头为三条直线了。从象形字变为表义字是文字上很大的进步,理由是表义字表示抽象的意义比象形字容易得多,不过它还不是最方便的。

文字有形声义三个成分。最初的文字都是表形的,由形解义,造字底任务已经完成。但是,形无穷尽,纵然巧者可画,常人或不能尽解,于是象声象意底文字出现了。六书中象形最初出现,随着有指事。从实质上说,象形与指事没多大的分别。画物底全形为象形;画物底一端以见事为指事。前者如:“日、山、田、人、鸟、马、鱼、舟、衣”等字;后者有对文(上下),反文(正正),独体(一、厶),合体(芻、八),增文(牟、足),省文(召、支),变文(勹、矢),分体(采、臼),假体(示、巫),复体(畺、蜀)十类,可以说复合的象形字。象形与指事再发展而有会意。这是比合象形与指事来显示意义,有合体与省体二类,如(社、周)为二合,(品、雥)为三合,(牢、菌)为省体。这类字已离象形较远,但其迹象还可以追寻,所不同的只从结合底形理会出其中意义而已。由象形,指事,而到会意,形与义虽然进步,但声底功用还没显明,于是再进一步而生出形声字来。《汉书·艺文志》列象形、象事、象意、象声,明指事、会意、形声、诸文也和象形一样是取象底。郑康成以形声为谐声,取义于以声譬形。许叔重取形声底名目,取义于以形譬声。所以谐声、形声、象声三名,所重仍在声音。在形声字中有声义两兼底名为“亦声”。文字到以声为主才充足了它底功用。这个见解,自来学者很少体会,因为六书不分,自唐已然,后人只重解字,而略于说文,故一问某字应属六书何类,间或不能置答。这在实用上本来没多大的关系,因为文字底趋势在记口音,与象形时期只能表现物形大不相同了。喻昧庵先生师承王壬秋先生作“王氏六书存微”,其中有一段话讲得最合理。他说:“选字之初,始于画形。形不可象,则指以事。事不可见,则会以意。意不可通,则无义可说,而造字之法穷矣。于是古圣欲通事意之穷,乃取三者以为主文,而譬以声。至于声,则无不谐矣,初不必更取其义。是故有声无义者,六书之正也。”(卷六)有声无义,为六书之正的,是卓见。由此进而为转注,为假借,都是重在声义,形不过是寄托而已。依喻氏底分法,六书中最多的是谐声字,若合形声,亦声算起来。说文中共有七千九百零四字,合意字占九百六十五;指事字占二百八十七;象形字占一百三十五;转注字占六十七;假借字只有十个;阙疑文七个;共九千三百五十三文。依此推到现在,可知形声在中国文字上占了十分之八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