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的园林建筑是我们园林修建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它既复杂又多样,其中有巨作、有小品,是好题材。古来的作家诗人,从各种不同角度,写成了若干的不朽作品,到今日尚能引起我们或多或少的幻想和憧憬。
西湖是我国最美丽的风景区之一。今天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多少人的辛勤劳动,使她越变越美丽。可是西湖并不是从白纸上绘制的一幅新图画,她至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说得少点从唐宋开始),并在前人的基础上一直在重建修改。唐人诗词上歌咏的与宋人笔记上记载的西湖,我们今天仍能在文献资料中看到。社会在不断发展,西湖也不断地在变,今天我们希望她变得更好,因此有必要来讨论一下。清人汪春田有《重葺文园诗》:“换却花篱补石阑,改园更比改诗难;果能字字吟来稳,小有亭台亦耐看。”这首诗对我们园林修建工作者来说,真是一言道破了其中甘苦的,他的体会确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花篱也罢,石阑也罢,我们今天要推敲的是到底今后西湖在建设中应如何变得更理想,这就牵涉到西湖园林风格问题,这问题我相信大家一定可以“争鸣”一下。如今我来先谈一谈西湖的风景。
西湖在杭州城西,过去沿湖滨路一带是城墙,从前游西湖要出钱塘门、涌金门与清波门,因此《白蛇传》的许仙与白娘娘就是在这儿会面的。她既位于西首,三面环山,一面临城,因此在凭眺上就有三个面:即向南山、北山及面城的西山。以风景而论,从南向北,从东向西,比从北望南来得好,因为向北向西,山色都在阳面,景物宜人,如私家园林的“见山楼”“荷花厅”多半是北向的。可是建筑物面向风景后,又不免要处于阴面,想达到“二难并,四美具”,就要求建筑师在单体设计时,在朝向上巧妙地考虑问题了。西山与北山既为最好的风景面,因此应考虑这两山(包括孤山)是否适宜造过于高大的建筑物,以致占去过多的绿化面与山水;如孤山,本来不大,如果重重地满布建筑物的话,是否会产生头重脚轻失调现象。同济大学设计院在孤山图书馆设计方案时,我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即使不得已在实际需要上必须建造,亦宜大园包小园,以散为主,这样使建筑物隐于高树奇石之中,两者会显得相得益彰。再其次,有些风景遥望极佳,而观赏者要立足于相当距离外的观赏点,因此建筑物要发挥观赏佳景作用,并不等于要据此佳丽之地大兴土木,甚至于踞山盘居,而应若接若离地去欣赏此景,这就是造园中所谓“借景”“对景”的命意所在。我想如果最好的风景面上都造上了房子,不但破坏了风景面,即居此建筑物中亦了无足观,正所谓“不见庐山真面目”了。过去诗文中常常提到杭州城南风光,依我看还是北望宝石山、孤山与白堤一带景物更为美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