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在园林设计中,占着极重要的地位,不但设计园林要留心这一点,就是城市规划、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等设计,亦与它分不开。有些设计成功的园林,人入其中,翘首四顾,顿觉心旷神怡,妙处难言,一经分析,主要还是在于能巧妙地运用了“借景”的方法。这个方法,在我国古代造园中早已自发地应用了,直到明末崇祯年间,计成在他所著的《园冶》一书上总结了出来。他说:“园林巧于因借。”“构园无格,借景在因。”“因者随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者屏之,嘉者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斯所谓巧而得体者也。”“萧寺可以卜邻,梵音到耳,远峰偏宜借景,秀色可餐。”“夫借景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清初李渔《一家言》也说“借景在因”。这些话给我们后代造园者。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如今就管见所及来谈谈这个问题,不妥之处,尚请读者指正。
“景”既云“借”,当然其物不在我而在他,即化他人之物为我物,巧妙地吸收到自己的园中,增加了园林的景色。初期“借景”,大都利用天然山水。如晋代陶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妙处在一“见”字,盖从有意无意中借得之,极自然与潇洒的情致。唐代王维有辋川别业,他说:“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同时的白居易草堂,亦在匡庐山中。清代钱泳《履园丛话》“芜湖长春园”条说,该园“赭山当牖,潭水潆洄,塔影钟声,不暇应接”。皆能看出他们在园林中所欲借的景色是什么了。“借景”比较具体的,正如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上环溪”条所描写的:“以南望,则嵩高少室龙门大谷,层峰翠巘,毕效奇于前。”“以北望,则隋唐宫阙楼殿,千门万户,岧峣璀璨,延亘十余里,凡左太冲十余年极力而赋者,可瞥目而尽也。”“水北胡氏园”条:“如其台四望尽百余里,而萦伊缭洛乎其间,林木荟蔚,烟云掩映,高楼曲榭,时隐时见,使画工极思不可图,而名之曰玩月台。”明人徐宏祖(霞客)《滇游日记》“游罗园”条:“建一亭于外池南岸,北向临池,隔池则龙泉寺之殿阁参差。冈上浮屠倒影波心,其地较九龙池愈高,而陂池掩映,泉源沸漾,为更奇也。”这些都是在选择造园地点时,事先作过精密的选择,即我们所谓“大处着眼”。像这种“借景”的方法,要算佛寺地点的处理最为到家。寺址十之八九处于山麓,前绕清溪,环顾四望,群山若拱,位置不但幽静,风力亦是最小,且藏而不露。至于山岚翠色,移置窗前,特其余事了,诚习佛最好的地方。正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例如常熟兴福寺,虞山低小,然该寺所处的地点,不啻在崇山峻岭环抱之中。至于其内部,“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复令人向往不已了。天台山国清寺、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等,都是如出一辙,其实例与记载不胜枚举。今日每见极好的风景区,对于建筑物的安排,很少在“借景”上用功夫,即本身建筑之所处亦不顾因地制宜,或踞山巅,或满山布屋,破坏了本区风景,更遑论他处“借景”,实在是值得考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