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事关大地和心灵的文学

第六节 港澳文学——根植本土、吸纳异域的“我城”书写

字体:16+-

我们现在通常把港澳放在一起来谈,似乎港澳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实际上,香港和澳门在各方面的差别比较明显,两地的文学差异也比较大,甚至两地文学交流也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多。有鉴于此,这里还是把香港文学和澳门文学分而述之。

2017年,香港的文学活动主要围绕回归20周年纪念活动来展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特区政府驻京办联袂推出《香港名人访谈录》,访谈对象涵括政界、商界、教育界、文化界名人。同时,无论在香港还是在内地,不少专栏、庆典书籍和报刊都刊发了纪念文字,还特设“香港文学及其研究”专栏,对香港回归后的文学现状乃至百年香港文学的历史和变迁进行梳理和总结,以示纪念。香港最重要的文学刊物《香港文学》杂志,在2017年7月号所做的“当代香港文学作品评论专辑”是这些香港文学纪念活动的重头戏。这一专辑发表了一些重要文章,它们或追溯香港文学的前生今世(如赵稀方:《〈伴侣〉之前的香港白话文学》等),或对香港回归以来具体文体(如散文、小说)的创作情况进行概括,或对具体作品的精神气质进行解读,抑或从作品出发去分析和发掘香港文学的特质。另一场香港文学的纪念活动则由香港文学的评论重镇《文学评论》发动,该刊2017年6月50期开设“《香港文学大系1919—1949》评论专辑”,郑政恒、杨宗翰、潘步钊、李薇婷、马辉洪、区仲桃、颜讷、邹芷茵、卢伟力等知名学者共同发声,呼吁香港能全面书写香港文学史。8月51期,香港《文学评论》再发力,以“文学香港论坛”专栏刊发7篇文章,对香港新老作家(如陶然、黄河浪、卢文敏、陈锦德、西西、葛亮、钟晓阳)的作品展开讨论。另外还有《香港文学》杂志增刊所主办的“回归20年香港短篇小说展”,52篇香港各时代的小说再次集中亮相,港人港味记忆扑面而来。这些基于庆祝香港回归20周年由香港本土文学人士所发起的诸多纪念性文学活动深刻地反映了在香港社会急速的变动中港人生活的精神恐惧或不安,和在动**不息的时代中期待打捞正在消失的本土记忆、建构相对稳固的本土品质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