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至2018年上半年,粤地九市和港澳文学界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战略的东风,相互之间的文学交流逐渐获得共同主题,打造“大湾区文学”的构想未来可期,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形塑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
第一,如何确立“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内在规定性?粤港澳“9+2”地区虽然在地理上山水相连,在文化上同根同源、人文相通,在属地人口的社会关系上血脉相牵、人事相连。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湾区内部特别是大陆九市与港澳在许多现实的层面上又存在极大差异,文学的形态和内在气质更是大相径庭。面对千差万别的文学事实,“大湾区文学”相对统一的内在规定性如何去界定?又如何去寻找乃至建构起“大湾区文学”的内涵和意义边界呢?这是亟待去思考和去寻求解决路径的问题。是强力将三方的力量糅合到一起,以标准化、政府化的模式去打造和形塑具有符号化、象征性的示范文艺作品,并以此为方向,把文学生产导入到一个统一的机制,还是尊重当下的差异,积极搭建平台或拆除三地之间的人为阻隔机制,让差异导致的冲突和焦虑缓解,日益转化为对本土的归属感,让大湾区各地在长期的共生互补之后形成相对一致的精神认同,再在此基础上去建设和确认“大湾区文学”的内在规定性呢?
第二,如何突破“大湾区文学”建设的现实障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虽风生水起,但在2018年上半年大湾区建设仍然存在多方面的现实障碍。比如湾区间的文学期刊、文学出版物不能自由流通,文学网络也未相互对接,这使得读者无法自由而便捷地读到异地的文学作品,另外三地文学界人士的交流和文学活动的开展也受限于审批制度。文学资信和文学人士在三地间的自由流动存在一定阻碍,粤港澳之间文学的深度交流和融合也就无法达成。要想真正突破现实的障碍,还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