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土与治水
隔行如隔山。药书的文字半文不白,四气五味寒热归经,生涩拗口,竟似满篇隐语黑话,往往令外人云遮雾罩,头痛不已。
但读药书也有窍门。正如画龙点睛,其实一味药的功效,仅凭药名也可揣摩出几分。比如叫泻叶,自然能泻下通便;称首乌,无疑能补肝肾乌须发;夜交藤可改善失眠;决明子、夜明砂能清热明目;益母草必是妇科良药;续断、骨碎补应该主治跌打损伤;伸筋草、千年健,想来长于祛风湿、强筋骨……
禹余粮呢?
初学者乍一看到这个名称,第一反应大都会将这药归纳为收敛固涩一派,专门用来治理人体内的水液失调,如泄泻痢疾之类。
八九不离十。教科书上的禹余粮,指的是种叫作褐铁矿的天然矿石,能涩肠止血,用于久泻久痢、妇人崩漏带下。不过,本草典籍中,此名之下还另有一种药,是植物,叫土茯苓,却是青霉素发明之前治疗梅毒的主药。这其实有些诡异,毕竟梅毒这风流病是明代才传入我国的,和大禹八百竿子打不到一起,怎么也得了这个名目呢?
但如若再仔细一看,土茯苓还有另一个作用:解毒除湿利关节,可用于风湿筋骨挛痛、疖疮痈肿等,此时便恍然大悟,这就又和禹挂上钩了。
剥离了神秘面纱的大禹,可能是有风湿痛的。后世道人斋醮做法时诡异的步法,称为禹步,被附会成创自大禹,其实这反而透露了大禹可能并没有多大神通,只是个凡人,所以终于得了风湿——长年水中作业的人不可避免的职业病。这在古籍中也有记载,如先秦《尸子》云:“(禹)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走路后腿跟不上前腿,拖着一瘸一拐,正是严重关节炎的症状。
但无论矿物的禹余粮还是植物的禹余粮,药名的来历却如出一辙,都说是当年大禹治水时,吃饭时或是来不及或是一时吃不完,留了下来,便化成了这一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