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见到曲辕犁图片,像看到画腿——她坐在浴缸之上,一腿白净,一腿刺青着五彩缤纷的缠枝牡丹一类的图案,一直刺入臀部,春色要深耕细作,一点也不空谈。
美女仿佛一块块农田百废待兴。
耕犁在汉代已基本定型,但是是长直辕犁,耕地时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唐代初期出现长曲辕犁,后来又有短曲辕犁出现,又称为江东犁——适宜江南地区水田面积小的特点:其特点是操作时犁身可以摆动,机动回旋。
唐代出现的曲辕犁结构完备,轻便省力,是当时先进农具,历经宋元明清,它的结构再没有大的变动。
我端整写陆龟蒙,吃完早饭,坐在窗前,想起偶然见到的曲辕犁图片,犁与耒耜,今古异名也,“经曰耒耜,《农书》之言也,民之习,通渭之犁”。犁是耒耜的“进化”——犁有之后,耒耜就在实用中消失。陆龟蒙之所以撰《耒耜经》,他要“以备遗忘,且无愧于食”。
无愧于食,也就是无愧于农民。中国的农民实在太苦。
《耒耜经》所谓“木与金凡十有一事”,即一张犁有十一个部件组成,除犁鑱和犁壁由金属铸造而成,其他皆为木制。
……犁评(“评”在这里,据陆龟蒙说,要读去声)“尺有三寸”,即长一尺三寸,形如长槽,套在犁箭与犁辕相交向上的延伸部分,底面平滑,前高而后庳,便于进退,中间刻成若干梯级,用以控制耕地时的深浅……
一支终于有了刻度的体温表。
《耒耜经》,六百多字,历史上第一次对曲辕犁做出完整描述的文字,堪称中国古代农具经典;也是江南文人所作的最早一部农书。这后一条更有想头。“耒耜”在陆龟蒙这里,不仅仅是“犁”,看他还谈到爬(耙)以及礰礋、磟碡等用来平整农田的农具,“耒耜”应是“农具”代称。“耒耜”本意:“耒”,一根绑上横木的尖木棒,脚踩横木,用来翻土。为了加大翻土宽度,或把石块或把兽骨或把金属片固定在耒的下端,替代耒的尖头,称之为“耜”。传说是神农氏发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