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茶话会

字体:16+-

少年时写诗,对“红”这个色子敏感:于是有红屏风,红树……

是色子,在诗中出现,而不是色彩。现在想来更是如此。

后来,是“绿”。

后来,突然出现了“黑”。

这几年在我诗中常常会控制不住交替出现的色子是:“绿”和“黑”。

但对“白”字的爱好几乎一直没变。

诗歌在风度上,在章法上,在句与句递增与递减的——文字——之杯中,是留白的事业。

也是留黑的事业。

我的写作(尤其是诗歌)似乎来自山水画这个伟大的传统……范宽,董源,让我领悟到每个文字都有硬度或者软度的;而半千老人的“白龚”“黑龚”,哦,文字的阴影,我终于能够白描下来。

五百年后,他们说起老车:“喔,他是一个发现文字中有阴影纵横的人。”

五百年后的人说得也不够准确。

五百零一年后,他们说起老车:“喔,他发现文字是有阴影的。”

我以前为五百年后的人工作。

现在,我为五百零一年后的人工作。

前几天看花,淡红,浅红。“淡红”,“浅红”,唐朝人称之为“退红”,那么,“浓红”,“深红”,可以呼作“进红”吗?

进退自如的红,在影院里。“影院”这个词多好,因为它不是“电影院”。

前几天画了朵大墨花,再画叶子觉得多余,不画叶子又觉得少亏,请出杜老师诗句: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心想杜老师的“红湿”,有种专一之美。这红,不妨命名为“专红”,但还没来得及“刻骨铭心”,有客访我,说些杂事,我也就忘记了。

字,词,句子,是你的就是你的,一如命。昨日,我偶尔看到几张新闻图片,一群人唱歌,一群人摇旗,脑子里又跳出“专红”……

“专红”,以后在我诗里出现,那就不免晦涩,因为语义(抑或语境)多了一层,是谓“夹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