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京剧的人,一定会奇怪,为什么有锣鼓?从人物上场之前就有锣鼓,人物上台更是锣鼓不停,人物每走一步、每做一个动作,仿佛都得和锣鼓保持同样的节奏才行。用京剧演员的行话讲,你得踩在(锣鼓的)“点儿”上。
这锣鼓声是从哪儿来的?是自然界本来就有的?未必。大自然固然也有风雨雷电,京剧人物有时确实是(或者应该)带着风雨雷电上场的,像《打金砖》[17]最后一场“太庙”,刘秀杀了那么多的开国元勋,心中遭到良心谴责,扑扑跌跌去太庙,向祖先的神灵做忏悔。当时,他是在幕后唱倒板上场的。我想,他这时心里的情绪是很适合加上一些风雨雷电的。如果加上了,就会使他的情绪更加激烈。我已经记不得《打金砖·太庙》的倒板唱词是怎么写的,但是,如果有这样一个风雨雷电的外部环境,重新调整一下唱词,肯定效果是会更强烈的。你看过话剧《雷雨》吗?其中繁漪在深夜追到鲁家去找周萍的时候,就有一个暴风雨的外部环境做衬托。如果没有雷雨,那么这场戏也就没有足够的气氛了。莎士比亚的戏中也有运用暴风雨衬托人物心情的例子,你能让你的家长给你讲一两个例子吗?
但是,大自然也有风平浪静、鸟语花香的时候,并且这样的时候似乎更多。比如《西厢记》[18]中红娘引导崔莺莺扑蝴蝶,生活中做这件事时是没有声音的,至多在扑时“带”出一点风声。可是到了舞台上,红娘扑蝴蝶的姿势很优美,忽快忽慢、节奏分明。崔莺莺呢?在一旁观赏也得有个“站相”,并且这“站相”时时要和红娘的动作相呼应。在舞台上表现这样一个“事件”就应该把它“掐段儿”——用今天的话讲,就是要分成几个层次。如果真这样做,层次和层次之间,就需要用一种声响把它们“隔开”。什么声响最好、又最省事呢?显然就是“锣鼓点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