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小吃本身就是风景,吃它的人以及吃的方式、过程等等,则是风景外的风景。等吃完了再看,里外两层风景都因吃的过程而加厚,品尝小吃之人往往也不自觉沉潜在风景之中。且说北京有家名叫“月盛斋”的老字号,百多年来一直以酱牛肉和烧羊肉驰名遐迩。京剧名伶王金璐当初学艺之时,每每带着干粮路过前门迤北的户部街,习惯在其门前“就”着香风吃下——这难道不算一“景”?那时在夏天买烧羊肉,顾客进门往往拎着个空罐子,伙计先秤好肉,然后再给罐子里盛几勺汤。顾客拿回家去,把烧羊肉改一改刀,再用这汤下捞面条吃。前门鲜鱼口里还有个卖炒肝儿的,字号叫“会仙居”。它不过是用猪肠子和少量的肝儿,兑入排骨汤或者口蘑汤,求得个汁浓肠肥。其出名曾靠过报纸宣传,也靠过旁边“华乐戏院”唱戏的伶人口碑,最后还借助于社会上的一句歇后语:“您这人可真是炒肝儿——没心没肺(哪)!”
小吃如此,大菜同样如是。昔日北京“八大楼”之首的东兴楼,气派大,器皿精,菜肴的做工好,这些都不去说。但当年就有“吃家儿”专门到这里去“找”小吃——故意点了个烧茄子。后来等这道菜上了桌,“吃家儿”用眼睛一扫茄子,对跑堂的说:“请堂头儿。”堂头儿闻言急忙过来,客人说道:“茄子的颜色——恐怕深了些吧?”堂头一看,果然深了,估计是没及时上桌造成的,是菜熟得“过了”。主客都明白,厨房起锅时菜只能八分熟,在端的过程中再熟半分,菜上桌时要熟到九分,客人搛菜进嘴的一刹那——正好十分。这道烧茄子颜色深了,显然是超过十分的明证。堂头立刻吩咐跑堂的要厨房“再做一个”,同时还向客人再三道歉。我想,昔日这样到大饭庄“找”小吃的做法,实际是“考”了大饭庄一把。东兴楼知错认错,就使原来很大的名声越来越大。这桩知错就改的美谈,也就成为它的又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