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京剧趣谈

南白北马

字体:16+-

二十世纪初,北京有个“南白北马”的说法。

能够“南北”并称,这在中国历史上很流行也很时髦,完全是赞美的意思。无论姓什么,这人物不能小,其行业和社会意义更不能小。大抵在二十年代前期,梨园中竞称“南欧北梅”,欧是欧阳予倩,梅则是梅兰芳,南北曾经呼应了好几年。等稍后北京四大名旦及四大须生横空出世,南方气势顿减,“南欧北梅”的提法才渐渐变成历史。1949年以后,话剧导演界又有“南黄北焦”之说。焦是焦菊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总导演,一手导了“郭(沫若)老(舍)曹(禺)”的许多戏,还给整个剧院创立了学派;黄是黄佐临,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总导演,他理论上比较强,后来还提出了“世界三大戏剧体系”的说法。此外在戏曲研究界,还有一个“南王(季思)北张(庚)”,二位老先生在美学理论上各有建树。

说到这儿,性急的读者或许猜测标题中的“白马”究竟何人了——莫非就是白朴和马致远么?我回答说——不,不是的。就元曲和元杂剧而言,“白马”大抵齐名,但很难以“南北”分。我说的“南白”,乃是北京前门外大栅栏门框胡同当中,一家卖豆腐脑的小贩。至于“北马”,位置则在北京鼓楼,做的是同一种生意。您听了先别笑,这当中还有些耐人咀嚼的历史内涵:北京在明嘉靖之前仅有内城,主要商业区就在“地安门到鼓楼”这一带。等到明嘉靖修建外城,商业区就逐步挪到了前门之外,原先中国都城“前朝后市”的格局就遭到了破坏。但老区的这一种繁盛行业,不肯随便就此消失,而是鼓起勇气,奋力和新区同一行业的佼佼者进行对峙,“南白北马”便在这个大背景下诞生,世俗民众遂以“南北”之称进行勉励。我不能保证“南白北马”一定就有如何显赫的成就,但老百姓这样看待它,却是充满了文化精神的。由此可以看出,北京的市井文化之深,在其他城市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