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中轴线
现在的北京,是在明初一举盖成的。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后,觉得南京缺少他自己的社会基础,便积极筹划迁都。准备并施工了十三年,北京的内城城墙,连同其中的皇宫、街道、民房都基本就绪——形成了一个正方形的城市(今天的内城),他就颁布圣旨,宣布迁都北京。
人类时刻都在关注东西南北。日出于东而没于西,周而复始又开启新的一页。北寒而南温,是要稍微经历一段时间才能感觉到的。当然,南半球的冷暖恰恰相反,但中国人一直无从感知。久而久之,东西相比,东为上,南北相比,北为上。坐北朝南,就成为君权、正统必须具备的一种形象和态势。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像中国这样关注东西南北;中国当中也没有哪个城市,像老北京那样“斤斤计较”于东西南北。
首先,是东西南北的观念,造就了中国的帝都文化。当然,帝都文化反过来也极大丰富了东西南北的内涵。北京城从一建城开始,就依据了一条鲜明的坐北朝南的中轴线。
老北京,得到一个背倚长城的大视野,它坐北朝南,俯瞰中原万物,气象万千。昔日的皇帝,同样坐北朝南,俯瞰中原以南的各省,同样也气象万千。从这里入手琢磨老北京和老北京中的帝土,我们就可以得到无穷的乐趣和答案。
东西南北的理念也涵养老北京的居民,使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符合“东西南北”的规范。
比如北京人选择住宅,无论是买是租,一是看房子质量,同时也要看其方向。就民居而言,比较好的房子是四合院。但作为一个整体,它通常也需要坐北朝南;北京东西向胡同中,有一半房子是坐南朝北的,因此也有同等数量的房子处在后者位置上。这样,就形成了比较、衡量——一般来说,后者次一些的,价格则低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