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疑
现在,我越发对“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样的说法感到怀疑。行万里路,一个人是可以做到的,红军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都可以长征两万五千里,现在交通状况完全现代化,更是不在话下。读万卷书,对于我们普通人,恐怕要打一个问号了。作为读书的一种口号,这样的说法自然是不错的,但人这一辈子真的有必要去“读万卷书”吗?
少年时家穷,没有几本书。第一次见到那样多的书,而且是藏在有玻璃门的书柜里,是我在一个同学家里看到的,他父亲是当时《北京日报》的总编辑周游。那时,真的很羡慕。渴望万卷书,坐拥书城,是少年的梦想。其实,也是那时的虚荣。
这种读书的虚荣,一直延续了很久。
记得从北大荒插队回北京当老师,是46年前,1974年的春天。第一个月的工资,我买了一个书架,花了22元,那时我的工资才42.5元。那是我的第一个书架,之后便开始渴望有书将书架塞满。
10年之后,1984年,我从平房搬入楼房,买了四个书柜。那时,所有家具都不好买,每一种家具,都要工业券。说起工业券,年轻人会很陌生,那是那个时代计划经济的产物,要买大一点儿的日常家用物品,都需要工业券,越大的物品,需要的工业券数额越多。比如,买当时结婚用的三大件——缝纫机、自行车、大衣柜,没有一定数额的工业券是不行的。我想买书柜,但我没有那么多的工业券。一个拉平板车为顾客送货上门的壮汉,看见我围着书柜“转腰子”,走上前来和我打招呼,问我是不是想买书柜,我说是,就是没有工业券。他把我拉到门外,说他有办法,但每个书柜需要加10元钱。那时候,一个书柜只要60元。我的工资每月从42.5元涨到47元,但四个书柜加上这个加价,一共将近300元,不是个小数目。求书柜心劝,我咬咬牙答应了他的加价。过了两天,他真的把四个崭新的书柜送到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