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在家,看书成为打发时间的最好方法。断断续续,一直在读《布罗茨基谈话录》和以赛亚·伯林的《个人印象》。两本书中,都有关于诗人阿赫玛托娃的篇章,对这位“俄罗斯的月亮”,两人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其中,布罗茨基回忆起这样一件事:1965年2月15日,阿赫玛托娃曾经寄给他两支蜡烛。那时,布罗茨基25岁,阿赫玛托娃对他这样一个年轻诗人非常赏识,一直给予关怀和鼓励。在《个人印象》中,记录阿赫玛托娃和以赛亚·伯林的对话,她说:“我们是以20世纪的声音说话,这些新的诗人谱写新的篇章。”“他们会让我们这一帮人都黯然失色。”这里所说的“他们”和“这些新的诗人”中,首先包括布罗茨基。这时,布罗茨基正被流放,身处偏远的荒野之地,接到这样的两支蜡烛,心情可以想象。
更何况,这是两支什么样的蜡烛啊。布罗茨基回忆:这两支蜡烛“来自锡拉库扎,极其地美好——它们在西方制造:透明的蜡烛,阿基米德式的……”
我无法想象透明的蜡烛是什么样子,尤其是燃烧的时候,通红的火焰升腾在透明的蜡烛上的样子,因为我见过的蜡烛都是白色或红色的,从来没见过透明的。我也不知道阿基米德式的蜡烛是什么样子的,只知道锡拉库扎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一座古城,来自那里的两支古典式的蜡烛,无疑是珍贵的礼物。对于正在受难中的布罗茨基,其珍贵不仅在于感情的古典,同时,也在于燃烧的蜡烛给予他光明的希望。
对于没有大规模停电经历体验的人,如今的蜡烛,只成为婚礼现场和夜餐厅的一种情调的点缀,袅娜摇曳的烛光,美化或幻化着人们似是而非的想象。如果再稍微文化一点儿,对于我们中国人,蜡烛有心,和竹子有节,成为感情和气节的一种古老的象征;或西窗剪烛,成为一种情感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