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学院笔记
1978年到1982年,我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四年,我们是恢复高考戏剧学院招收的第一批学生。说实在的,有些课程,我没有好好学,那时候,一门心思,就想写东西。
课余我爱去的地方,是学院的小礼堂。那里是表演系和导演系的天下。舞台上,几乎每周都有排练。排练时,门户开放,电影学院、外语学院的不少同学,闻讯纷纷赶来,一边观看,一边眉来眼去,谈谈有始无终的恋爱。当时,姜文、岳红、吕秀萍、杜源、杨青等人排练的好多小品,我都是在那里看到的。
戏剧学院表导演的教学,重视并讲究小品的训练,有一整套的教学方法。小品的品种很多,有生活模拟小品,有形体表现小品,有音乐小品,有无声或无实物表演小品……其中有一种声响效果小品,最吸引我。这种小品,最后落幕前要把戏剧**集中在一种声音上,比如钟声、雷声,或者盘子摔碎、墙上的画框落在地上的声音,等等。这种小品,不仅考验表演者的表演能力,更考验构思能力,让前面所铺排的一切,千条江河归大海,最后浓缩集中在一种声音上,瞬间如花訇然绽放。
这样的小品,要在咫尺天地之中显示才华,其中最后出现的声音,让人感到惊奇、欣喜、悲伤、惘然若失等种种的意外,有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回味,颇类似欧·亨利的短篇小说。这样的小品,对我的写作有很大的启发,让我感悟到戏剧和文学之间天然的关系,有丰富戏剧营养的作家,文学创作的笔墨会更多样更充盈;有丰富文学修养的演员或导演,表演的深度和厚度会更绵长蕴藉。
在小品训练中,表演系的老师要求他们的学生先到生活中去观察,搜集素材,然后再来组织自己的小品,不能闭门造车。他们后来在电视台演出的有名的小品《卖花生仁儿》,就是这样产生的。我们戏文系的老师也要求我们注意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叫作磨刀不误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