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
在江南的坐标之下看碧湖平原,它最本质的关键词是“冲击”。这是一块冲积平原。瓯江与这块土地的互相浸**,使得括苍盆地有了平原的诞生。平原面积有46平方公里,与华北平原不可同日而语,即便是与杭嘉湖平原相比,也只是它的一个零头,但事实上这是水与土数千年来攻防与妥协的结果,来之不易,而文明的萌芽有待于人类去完成。通济堰,为碧湖平原带来的不仅是水稻的生长,其实也是稻作文化,以及这种文化背后江南农耕文明的肆意生长。
通济堰,创建于南朝萧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迄今已有1500余年。通济堰渠道呈竹枝状分布,由干渠、支渠及毛渠三部分组成,其拱形拦水大坝比国外最早的西班牙十六世纪建造的拱形坝——爱尔其坝早一千多年。通济堰表面上看是个水坝工程,其实是先民们人定胜天欲望的曲折表达。水什么时候来,来多少,不由老天爷说了算,而由这块平原上的人说了算,或者说通济堰说了算。这是一种人定胜天。平原上的人让瓯江从此有了友好的界面。堰头村的人,是人定胜天的亲历者与观察者。平原上的水稻成片种植、旱涝保收,这使得稻作文明的形成成为一种可能。**、鸡犬之声相闻、稻花香里说丰年,江南的味道其实就是水稻的味道,而水稻的繁衍与这块平原上人类的繁衍相辅相成,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图景。
作为稻作文明,有时候仪式感就是内容本身或者说实质。在惊蛰春分前后择日子开犁,是春耕的重要仪式。时至今日,这样的仪式还在魏村、保定、九龙、石牛、高溪等村落郑重其事地举行。祭祀土地与神农,以求开犁顺利,全年丰收,有时候关键在于选择开犁吉日。春节后第一次下田,要带纸、香在自家田头拜年。芒种前,开秧门,田头烧香,以求稻秧下田无虫害。水稻的播种者第一天下秧田开秧门,第一把秧要反手连泥拔出带回抛屋顶,以求稻谷丰收,这些都是仪式的重要内容。所谓有敬畏心,方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