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乾隆的惆怅

字体:16+-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皇帝将他的三个儿子一并封王,却遭到了礼部尚书罗万化以及光禄寺丞朱维京、涂杰、王学曾、给事中王如坚、吏部员外郎顾宪成、礼部主事顾允成、张纳陛、郎中于孔谦、员外陈泰来、工部主事岳元声、吏科都给事中史孟麟、礼科给事中张贞观、国子助教薛敷教等人的坚决反对。一场关于“国本”问题的较量让皇帝变得心力交瘁。

事情得从十二年前的那个冬天说起。万历九年(1581年)的一个冬日,当皇帝在慈宁宫心血**临幸了一个不知名的宫女之时,他不知道,帝国的梦魇已是如影随形。这个后来被称之为恭妃的宫女怀孕了,生下皇长子朱常洛。不过在皇帝心中,那个冬夜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关于梦的结果,他倒不是很在意。彼时,围绕朱常洛的身份和地位问题,大臣、皇帝以及皇帝身边的两个女人恭妃和郑贵妃开始角力。角力的目的只有一个,谁能承继大统?是皇长子朱常洛还是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朱常洵?

笃信嫡长子继承制的大臣们刚开始是毫无察觉的,因为皇帝并没有明确表示要废长立幼。万历十年(1582年)八月,皇长子朱常洛出生之时皇帝没什么动静,但万历十四年正月皇三子朱常洵出生之后皇帝却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举动:册封郑贵妃为皇贵妃。这是厚此薄彼,都说母以子贵,皇帝对朱常洵之母如此厚爱,会不会在立储问题上有重大突破呢?申时行不安了。那个正月刚过,二月初三日,内阁大臣申时行就向皇帝提出立储问题。立储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大问题,因关系国家存亡根本,所以称之为“国本”。申时行为了促请皇帝早立太子,举例说明本朝的先例,说:“英宗二岁立,孝宗六岁立,武宗一岁即立为皇太子。”如今皇长子已经五岁了,这时立为太子,不算太早。最主要的是可以“正名定分”。名分问题解决了,朝廷的人心也就安定了。申时行如是以为。但皇帝却跟他打哈哈,称“皇长子年幼体弱,等二三年后再行册立”。由此,国本问题浮出水面,众大臣人心浮动,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争国本”运动。而这样的较量事后证明,结果只有一个——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