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邮路
公元前139年,是建元二年,以中国传统纪年法干支纪年应称之为壬寅年。这一年,在遥远的古希腊,“方位天文学之父”喜帕恰斯精确地计算出了朔望月的一种时间。而在中国,汉武帝年满18岁了,新政力度正逐步加大,欲废黄老而重儒学,却因为窦太后反对,改革半途夭折。
25岁的见习文官张骞在这一年受汉武帝派遣,雄心勃勃地带着一百多个随从,开始了出使西域的努力,他的使命是联络大月支,与大汉朝共同抗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陇西出发,很快进入了河西走廊……这个志存高远的年轻人当时不知道,他脚下踉踉跄跄丈量的不仅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同时也与“邮驿”这个关键词密不可分。
两千年来,丝路和驿站就这样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丝路因驿站而增加活力,驿站也因此驮起了一个民族或者说国家沟通天下的雄心与欲望。
“丝绸之路”形成后,大汉王朝断断续续做了一项工作,叫“设两关,列四郡”。所谓“设两关”是在河西走廊尽端设立玉门关与阳关,两关以西称之为西域;“列四郡”是相继设立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大汉王朝如此系统布局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完善西域的通信交通网络。《后汉书·西域传》说:“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具体而言,指的就是汉朝举倾国之力营造丝路东段长达4000余公里的邮路。
邮路迢迢,堪比国脉。它责无旁贷地串联起了两千年的中外交流史——邮驿因丝路而通达印度、中亚、波斯等地,使得古代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伟大文明得以交融。而迢迢驿路在千百年的时光中也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兴衰浮沉。敦煌,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关口。各种公文、书信,曾经在丝路沿线“五里一亭,十里一障”的驿道上急急传送。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还有角上插羽毛的信,就好比是今日的“加急”快件,驿骑们必须快马加鞭,急速进行传递。由此,信息流在遥远的丝路上,便有了最初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