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十三年(1518)
屡得弟辈书,皆有悔悟奋发之意,喜慰无尽!但不知弟辈果出于诚心乎?亦谩为之说云尔?
本心之明,皎如白日,无有有过而不自知者,但患不能改耳。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人孰无过?改之为贵。蘧伯玉[1],大贤也,惟曰“欲寡其过而未能”。成汤、孔子,大圣也,亦惟曰“改过不吝”“可以无大过”而已。人皆曰:“人非尧舜,安能无过?”此亦相沿之说,未足以知尧舜之心。若尧舜之心而自以为无过,即非所以为圣人矣。其相授受之言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彼其自以为人心之惟危也,则其心亦与人同耳。危即过也。惟其兢兢业业,尝(常)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执厥中”[2]而免于过。古之圣贤,时时自见己过而改之,是以能无过,非其心果与人异也。“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者,时时自见己过之功。吾近来实见此学有用力处,但为平日习染深痼,克治欠勇,故切切预为弟辈言之,毋使亦如吾之习染既深,而后克治之难也。
人方少时,精神意气既足鼓舞,而身家之累尚未切心,故用力颇易。迨其渐长,世累日深,而精神意气亦日渐以减,然能汲汲奋志于学,则犹尚可有为。至于四十、五十,即如下山之日,渐以微灭,不复可挽矣。故孔子云:“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曰:“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吾亦近来实见此病,故亦切切预为弟辈言之。宜及时勉力,毋使过时而徒悔也。
释读:一念改过 精一克己
这封家书,王阳明大部分篇幅在强调如何“改过”。“人孰无过?改之为贵。”王阳明一向重视“改过”,他当年在龙场立《教条》时,第三条就是“改过”。“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教条》里和这封家书里关于“改过”的说法,基本一致,只是家书中更详举了成汤、孔子等圣贤“改过”的例子来论证他的观点。具体到如何做?王阳明则是搬出《尚书?大禹谟》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王阳明认为“危即过也。惟其兢兢业业,尝(常)加‘精一’之功,是以能‘允执厥中’而免于过。”只有兢兢业业,常常做精一的功夫,努力达到“中庸”,就可以免于过错。古圣先贤因为能够时时发现自己的过错并努力改之,从而能做到无过,而不是他的心与凡人有啥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