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王阳明家书

第二十一封 寄闻人邦英邦正(二)

字体:16+-

——正德十三年(1518)

得书,见昆季用志之不凡,此固区区所深望者,何幸何幸!

世俗之见,岂足与论?君子惟求其是而已。“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然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者,非也。程子云:“心苟不忘,则虽应接俗事,莫非实学,无非道也。”[1]而况于举业乎?谓举业与圣人之学不相戾者,亦非也。程子云:“心苟忘之,则虽终身由之,只是俗事。”②而况于举业乎?忘与不忘之间,不能以发,要在深思默识,所指谓不忘者果何事耶,知此则知学矣。贤弟精之熟之,不使有毫厘之差、千里之谬,可也。

释读:提住初心 勿忘勿助

这封家书与上封相隔不久,王阳明对闻人邦英、邦正两位表弟的求圣之志再次肯定和鼓励。“世俗之见,岂足与论?君子惟求其是而已。”王阳明上来先是让他们撇开世俗之见,觉得那些根本不值得讨论,所谓“君子之学,惟求其是。”君子之学,是实学,是实事求是,是经世致用,是张子所言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才是君子儒们的志向和目的,而举业只是过程中的手段和方法。但“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做官虽不是为摆脱贫困,但若因贫困而不得已为官,好好做官便是,并不妨碍实现君子之学。王阳明借《孟子》里这句话说古人尚且都是如此,我们为什么独独不可以呢?紧接着他又强调:“然谓举业与圣人之学相戾者,非也。”如果认为功名举业与圣人之学相冲突,那就错了。

王阳明再接着引圣贤的话来做佐证,“心苟不忘,则虽应接俗事,莫非实学,无非道也。”这与上一封王阳明所论及的“随事尽道”“不患妨功,惟患夺志”如出一辙,王阳明得之于程子处,多矣!心有圣贤之志,每日即便应接俗事,也都可从中求得实学,都是见道。何况是做举业?科举当然也是实学,也可悟道。心不忘志,初心不移即可。《传习录》中王阳明也曾说过:“只要良知真切,虽做举业,不为心累。”当下中国大众于工作中获得的幸福感极低,不管是公务员、教师还是其他各行各业,普遍总是心累、疲倦、焦虑。这自然与多方面的社会现实有关,但最重要的是个人内心的感觉。心学要我们先安顿好这颗心,提升个人感觉的质量,王阳明告诉我们要从良知出发,在事上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