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个欲雨欲雪的天气,我在德清。毕竟是浙北,树枝头连一二片黄叶都没剩。这是北气所致。大家都说:“下雪吧!”多么美好的梦呀!在南方,盼望下雪就像等一封锦书。
德清两日,雪不来,不期然却走进一个珍珠的世界。看雪和看珠,都是美好的事。
这是一家珍珠博物院。先看到一艘船。这是一艘浑身上下镶满珍珠的船,大概有六米长两米宽的样子。说用了两百多万颗珍珠,仿郑和下西洋的船形。郑和的船叫宝船,不知是因郑和的小名“三宝”而得名,还是因出洋寻宝而唤之。
如此一个庞大的开场,让人始料未及,仿佛已至一条大河边,欲扬帆而去。
此间造像意在“海上丝绸之路”。珍珠是“丝路”朝贡贸易的商品,在唐朝大概相当于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英国人眼里的钻石。薛爱华在《撒马尔罕的金桃》中写道:“贞观十六年(642年),唐朝接受了天竺国贡献的‘大珠’,天宝八载(749年)接受了林邑国城主卢陀罗遣使贡献的‘真珠一百条’,天宝九载(750年),波斯鬼国献‘无孔真珠’,大历六年(771年)波斯再献真珠。”还写了唐人接受珍珠的心态:“很高兴……又摆出一副藐视的态度……似乎只是作为蛮夷自愿来朝的象征才接受这些东西,是‘化中国而及外夷’的代价。”薛氏讲物又讲人。物不仅仅是物,意义正在于此。
郑和是执行明朝“宣德化而柔远人”的外交政策七下西洋,把中国朝贡贸易推向了极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林梅村教授的《观沧海——大航海时代诸文明的冲突与交流》一书从考古、历史、艺术、科学等领域,探索郑和下西洋之后,欧洲、伊斯兰世界和大明王朝的冲突和交流,展现了对东方的丝绸、瓷器、珍珠、茶叶、香料诸物的欲求背后海上霸权的明争暗斗,列强势力的此消彼长。当年仁宗叫停下西洋船队时,郑和曾披肝沥胆力陈:“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一旦他国之君,夺取南洋,华夏危矣!”郑和意识到海洋时代的到来,可惜没能开启它的序幕。那些从波斯湾带回来的明珠,不知流落何方,想来已经回到了它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