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游录

山海藏起的精灵

字体:16+-

唐杜佑《通典》说:“歌舞戏有《大面》《拨头》《踏摇娘》《窟礧子》等戏。……《窟礧子》亦曰《魁礧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乐,汉末始用之于嘉会。”

一 傀儡舞袖,还是宋时明月

农历二月初一,城里有“拦街福”的旧俗,人们抬出东瓯王游街祈福,各色小吃、民间技艺,都汇拢在广场上,市民“嬉嬉盱盱看看戏”,酬神娱人,热闹非凡。最大的排场是两个戏班演斗台戏,这是“大戏”。“木头戏儿”这类“小戏”也必不可少,简陋的戏棚前挤满了人,以小孩多,有抱在手上的,有骑在肩上的,大一点的孩子就甩开大人的手,一个人顾自挤到台前,睁大了眼睛看。

只见几个艺人在一块幕布后露出双手和脑袋,一边唱一边五个手指灵巧地把系在木偶身上的几条丝线拉来钩去,台上那些木偶人举手投足,舞枪弄棒,一招一式,仿佛真人表演,不禁令人惊奇叫绝。但是戏散了,也看不明白此中的机巧,这也正是傀儡戏吸引人的地方。

傀儡戏,也称木偶戏,有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最常见的是提线木偶,古称悬丝傀儡。“木头戏儿”是温人对傀儡戏的俗称。乡语总是贴着事物讲,声色滋味全在里头了。

一个地方崇尚傀儡戏,也是一个地方的历史镜像。

温州是古瓯地,“东瓯王敬鬼”“故瓯俗多敬鬼乐祠”。叶适在端午节看龙舟,有《永嘉端午行》诗,云:“岸腾波沸相随流,回庙长歌谢神助。”浓郁的巫风透过千年的岁月依然可感。这是温州的老底子。宋时,温州已很繁华。北宋诗人杨蟠《咏永嘉》诗中描绘温州:“一片繁华海上头,从来唤作小杭州。水如棋局分街陌,山似屏帏绕画楼。是处有花迎我笑,何时无月逐人游。西湖宴赏争标日,多少珠帘不下钩。”建炎四年(1130年),赵构避金兵浮海逃至温州,以“州治为行宫,朝见如旧仪”,甚至太庙也迁来温州,这其中“乐作”和“乐舞”必不可少。宋室南渡,大批的皇族勋戚、官僚豪绅、百戏伎艺及卖艺的“路歧人”随之南下,温州显然是继临安之后的第二个风月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