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中“远翁”其人其事见题注,而随后所说“吴子健莅任为速,或无须更请兼署”,吴子健是吴元炳(字子健),他由湖南布政使任擢升湖北巡抚,接替郭柏荫。湖南、湖北相邻,交通也较方便,这样新抚可很快到任,所以李鸿章估计也就用不着再另委兼署人员了。所谓“鄂闱题纸误刊”事也见题注,值得注意的是,李鸿章比较担心此事影响到哥哥,而有“正闹科场案,终恐告发,早退为宜”的劝告。也许,与他这时受“北闱风波颇谲”的刺激有关。所谓“北闱风波”,指发生于前一年顺天乡试的案件。是因为有中式举人试卷上的差错(误将《公羊》书名拆断之类),被严格复查的官员检出,奏报朝廷,本按惯例问责,但由于吏部主官的坚持,最终不但将涉事新中举人革除,而且相关考官也受到比通常严厉的降级处分。信中所说“举人原不革”,“皆故从刻论”,当是鉴于新中举人即使被复查出试卷有错,或可罚暂停会试,通常也不取消举人资格。而此番革除,认为是有意“从刻”了。所述及的“小蘧”“全、潘”诸公,分别是指胡家玉(字小蘧)、全庆、潘祖荫,他们都在被从严处分的考官之列。要说,朝廷对“闱案”(科考案)一贯比较重视,处置也是比较严厉的,像咸丰戊午顺天科场案,身为大学士的柏葰就为此掉了脑袋。当然,不管大小“闱案”,通常多不单纯,往往背后牵涉复杂的人事恩怨和借案争逐,李鸿章所说的这次北闱风波也是如此。
信中所说“去冬新政”关涉的“园工”,是指同治帝“亲政”之后,借尽“孝道”之名为太后拟修颐养园所,计划大兴土木的事情。随后说到的“外谪桂侍郎清”,是指原户部右侍郎桂清改职盛京,还举及其他的人事问题之例,将这种所认为不合理的事情,归结到“由于主上仁厚而少历练,专任王大臣数人而不旁稽众论”,说是希望此后“开张圣听,精求事理”,这样朝政举措上或许能少些错误。但又想到心目中的“正人”大学士文祥病得厉害,只因恭亲王奕的挽留,暂还在职,而不可能长久支撑,他若一退,“则朝事更难问矣”。李鸿章自己这时也在“相国”之位,不但越来越受到皇帝信任,而且在臣工中也得“责望愈众”,不断有投书力请他“谏诤”(向朝廷直言劝谏)的,但他斟酌自己身份,还是“婉谢”而已。表示要效法老师曾国藩晚年的自处之道,所谓“既与国家同休戚,亦以时事为浮沉”,这样两相兼顾,可见是要在不失“公忠”的同时也带些“圆滑”。又表示对“旧部淮军分布各省,难遽遣撤”情况的担心,有“如芒在背”之言,说是“若能撤尽还朝,或居官回里,亦身心俱泰耳”。也许这真是李鸿章触景生情之下一时的真实心理,但若真让他无军无权,乡里颐养,他耐得住吗?不急疯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