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间的脚印

看不见的水库

字体:16+-

按降水量来说,北京地区平均每年有600多毫米,应该够用了。问题是这些降水太集中了,70%集中在夏季,因而其他时期常常出现旱情。

假使有茂密的森林从中调节,情况就可能有所改观。因为森林能在下雨时使雨水不致匆匆流走,而是大量渗入地下,以后通过树根的吸收、叶片的蒸发,水分又回到空中。据科学家计算,每1公顷森林在一年中蒸发到空中去的水,约有400万千克。这样就能使空气保持比较湿润的状态,下雨的机会也就多一些。一般森林区每年的降水量比无林区要多17%左右。

森林和水库一样具有调节功能,森林还多了一个阻挡狂风的作用。气温的升高和风速的减慢,都能使地面蒸发量减小,不易干燥。同时,冬天的积雪也不易被吹走。

一些科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如果达到国土面积的30%左右,而且分布均匀,便能基本上消除水、旱、风沙灾害的发生。

北京地区的森林是比较少的,不少山上土薄石厚,有的还**着山石,树木生长困难,但并不是绝对不能生长,树木能在石头缝里扎根,还可从中吸收养分,只要我们给它创造点条件,就能帮助它站住脚跟,生存下来并逐渐壮大,促进土壤的形成和保存。有了树木就能改善气候,落在地上的枯枝败叶多了,土质就能得到改善。反过来,气候、土壤变得更好,又更有利于树木的生长。这样就进入了良性的循环。

不过,要做到这些,需要时间,不可能“立竿见影”。需要有“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精神。

附:北京需要森林

都市中嘈杂的声音、刺鼻的烟雾、恶劣的空气,以及随之增加的神经衰弱、哮喘、冠心病等等,都需要森林帮助我们解决。

然而,长期以来,城市与森林摆不到一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在人口稀疏的古代也许是写实的,但在现代想“无车马喧”怕是难于上青天了。拿北京来说,不仅城市缺少树木,郊区也是草木零落。冯琢庵的诗不是说“烟封鸟道云难渡,风起西沙日易昏”么?出现这种景象的原因,人们容易想到的是自然条件不好,降水量少,山上土薄石厚,树木长不起来。然而实际应该倒果为因来认识:正是因为这里的森林被破坏了,水土流失严重,树木才难以繁殖起来,于是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导致了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