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ān),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朝名臣、军事家。
力挽狂澜的清流砥柱
于谦自幼苦读诗书,志向高远,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画像挂在书房,作为榜样。
七岁那年,有个僧人为他看相,惊叹说:“这个孩子将来能成为拯救时局的宰相!”二十四岁时,于谦考中进士,正式踏入仕途。
1426年,于谦以御史的身份,随明宣宗平定了汉王朱高煦(xù)的叛乱,宣读他的罪状。于谦义正言辞,声色俱厉,朱高煦吓得连头都不敢抬,只能趴在地上瑟瑟发抖,口中一遍遍喊着罪该万死。
几年后,明宣宗破格提拔于谦为河南、山西的巡抚。于谦一到任,立刻微服私访,考察当地实情,遇到水旱灾害,片刻不耽误地呈报朝廷,政绩十分突出。
当时,朝政由杨士奇、杨荣和杨溥(pǔ)主持,合称“三杨”。于谦深受“三杨”器重,他早上呈递的奏章,傍晚就会得到批准。期间,于谦曾经短暂离职,数以千计的百姓请求朝廷让他留任,就连当地藩王也为此进言。
后来,太监王振开始掌权。王振肆无忌惮地弄权,明目张胆地收贿,群臣争相献媚。于谦每次进京议事,总是空手而来,不送任何礼品。
曾有人劝他至少带点土特产,于谦潇洒地甩了甩衣袖,说:“我只有这两袖清风。”在他治理地方的十九年中,恩威并重,深得百姓信服,山匪盗贼都不敢进入他的辖境。
明英宗即位的第十四年,于谦被召入朝担任兵部侍郎。第二年,北方蒙古族瓦剌部的首领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想要趁机建立不世功勋,怂恿英宗御驾亲征。
于谦与兵部尚书邝(kuàngyě)极力劝阻,英宗一意孤行,于是由邝跟随皇帝管理军队,让于谦主持兵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