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宗(1563—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保定府高阳县(今保定市高阳县)人。明末爱国将领。
满门忠烈的抗清名将
孙承宗长相奇特,胡须像戟(jǐ)一样张开,说话声音浑厚。他年轻时曾在朝廷官员房守士家中当家庭教师,房守士升任大同(今山西省大同市)巡抚,孙承宗跟随他到大同教书。
大同镇是明朝九边重镇之一,孙承宗对军事有着浓烈兴趣,喜欢与低级武官和老兵聊天,讨论边关防务问题,慢慢对边境军务有了了解。
孙承宗四十二岁考中进士第二名,进入翰林院,后来担任太子的属官。
1615年,一位叫张差的百姓突然闯入太子宫,打伤守门太监,被抓后声称是受郑贵妃指使。众所周知,郑贵妃处心积虑想让自己的儿子取代太子,朝臣听说了此事,纷纷要求彻查。
明神宗不愿深究,派一位大臣处理此事。这位大臣询问孙承宗该怎么办,孙承宗说:“此事关系到太子,绝不能放任不理;但涉及后宫的贵妃,又不能彻查。只能对已经招供的小人物追查到底,再往上,应该适可而止。”这位大臣照他的话做,平息了此事。
明熹(xī)宗即位后,孙承宗担任他的老师。1621年,后金进攻明朝,连连攻城略地,辽东(今辽宁省大部)地区的重镇接连沦陷,不久又继续往南,进逼广宁卫(今辽宁省北镇市)。
明熹宗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入朝办事,又让他掌管兵部事务。孙承宗上疏说:“国家应该重视武将的权力,不要让文官欺凌他们。”并献上一系列对策,明熹宗欣然采纳。
随着战局不断恶化,朝臣争论不休,明熹宗无法决策,于是孙承宗自请为指挥官,前往辽东裁决。孙承宗抵达京城门户山海关,马上巡行边境,详细了解情况,召集众将商议对策。最终力排众议,采纳新任将领袁崇焕的建议,将防线往北推移,全力经营宁远卫(今辽宁省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