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指奉公守法、勤政爱民的好官。司马迁首创《循吏列传》,记载孙叔敖、子产、公仪休、石奢和李离五人的事迹,这一方式被后世史书继承,后世史书大都设有《循吏传》。本书选取孙叔敖、子产为代表。
楚国名相孙叔敖
孙叔敖(约公元前630—公元前593年),芈(mǐ)姓,(wěi)氏,名敖,字孙叔,春秋时期楚国期思邑(今河南省固始县)人。楚国国相,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学家。
孙叔敖是楚厉王的后代,出身于贵族家庭,从小勤奋好学,生活简朴,长大后精通水利知识。
据说孙叔敖有一次出门游玩,遇到一条两头蛇。当时的人认为遇到两头蛇一定会死,于是他杀了这条蛇并埋掉。回家后,哭着跟母亲说了这件事。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不能让其他人再遇到这条蛇,所以杀掉后埋起来了。”
楚国地处南方,江河湖泊众多,极易发生洪涝灾害。据记载,年轻的孙叔敖利用自己学习到的水利知识,组织家乡人民兴修水渠,既能抗洪也能灌溉。这便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渠系灌溉水利工程——期思陂(bēi)灌区。修成之后,孙叔敖的贤名传遍楚国。
国相虞丘听说孙叔敖的贤名,向楚庄王推荐他接替自己。孙叔敖担任国相后,主持兴修了芍陂(quèbēi)(今安徽省寿县境内)水利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楚国国力。芍陂水利工程距今两千五百多年,仍然在发挥作用。
楚庄王觉得当时使用的“蚁鼻钱”重量太轻,下令全部改成大币。商人蒙受了很大的损失,市场萧条,百姓生活不便。
主管官吏向孙叔敖汇报,孙叔敖了解了详情后,上朝时劝谏说:“市场官员报告,改革币制引起市场混乱,百姓无法谋生,秩序很不稳定。请求大王恢复旧制。”楚庄王同意,几天后市场就恢复了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