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春宽梦窄

大禹陵与宋六陵

字体:16+-

为神奇丰富的古代传说和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所吸引,我在来到“文物之邦”绍兴的第二天,就专程探访了大禹陵和南宋诸陵。

禹陵在会稽山下。一条青石铺就的长长甬道,把游客引向一座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碑亭,石碑上镌刻着“大禹陵”三个雄浑壮美的大字。碑亭右侧就是禹陵,古称禹穴。据《越绝书》记载,禹的墓地“穿圹深七尺,上无泻泄,下无邸水,坛高三尺,土阶三等,周方一亩”。今天看到的情况,与古籍所载,十分接近。

想那“汤汤洪水方割,****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的远古洪荒时代,这位伟大的治水英雄,栉风沐雨,茹苦含辛,日夜奔波于田野之间,“三过家门而不人”,率领民众通山川,疏江河,历经十三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制伏了水害,理出了可供群黎居住的九州。然后,聚会诸侯于会稽山下,总结经验,计功行赏。由于多年辛苦,积劳成疾,庆功表彰大会刚告结束,这位治水英雄就长眠不起了,以其震古烁今、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和“鞠躬尽痒,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望着那神奇、迷茫的古穴和高耸的碑亭,一种肃然起敬的情怀,蓦然在心头涌起。

禹庙紧靠着禹陵,是一组规模宏大、气象巍峨的建筑群,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年间。现存的主体结构保持着清代早期的建筑风格。从西辕门进庙,迎面就是那座赫赫有名的岣嵝碑,亦称禹碑。原在湖南衡山云密峰,早已佚失,这里的碑文实系摹刻。传为夏禹所写,也属后世伪托。但字形确是非常奇特,类似古篆,又似符录。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形容它:“科斗拳身薤倒披,鸾飘凤泊拿虎螭。”明代学者杨慎对碑文做过考释,认为是颂扬大禹治水业绩的。

向北穿行,登上百步金梯,进入拜厅,这是历代帝王将相祭祀大禹的场所。左右两庑立着许多歌颂大禹的历代刻石。过了拜厅,便是金碧辉煌、重檐飞角的大殿。屋脊上塑有背插利剑的逆龙的造型,当是象征这位治水英雄治平水土的功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