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有一句名言:“艺术家创造艺术的真实,像蜜蜂酿蜜一样;蜜蜂是从各种花里一点一滴地采集最必要的成分的。”
典型化的东西,无疑比生活原型更集中、更完美、更动人,但是,“美物者贵依其本”一人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往往对其据以产生的生活原型也特别感兴趣,正如人们不仅食蜜还要赏花一样。看过《红楼梦》之后,读者都还愿意了解一下曹雪芹的身世及其有关传说;山东阳谷县的狮子楼、景阳冈等遗迹,并没有因为有了《水浒传》而无人问津,相反地,地以文传,它们倒是变得更有吸引力了。
正是这个道理,使我怀着浓烈的兴趣,在绍兴寻访了鲁迅先生笔下的风物人情。因为先生一生中三分之一以上时间是在绍兴度过的,许多小说、散文都以这里为背景。
过了轩亭口,走进东昌坊口的都亭桥、覆盆桥一带,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颇具地方特色的河网、拱桥、黑漆门、石板道,遍布街头巷尾的酒家、茶肆、寺庙庵堂,穿梭般往来的乌篷船、白篷船,以及圆顶、卷边,别具一格的黑毡帽和生动有趣的方言、“炼话”,耳目所及,都觉得十分熟悉,十分亲切,尽管我到这里来还是第一次。
穿过两扇黑漆石库门,走进了一座江南特有的那种深宅大院,眼前现出一幢中式的二层楼房,石板台阶,白色花格门窗,前后都有石板铺就的天井。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就诞生在这里。岁月奄忽,时移世异,于今,从深邃的庭院中已经难以看出这位旷代哲人成长的足迹,但是,我还是久久地驻足其间,情怀依依,流连忘返。
庭院后面,有一个约为两三亩的菜园,便是先生称之为“儿时乐园”的百草园。现在,“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还在,那堵先生小时候常去捕捉蟋蟀的泥土短墙也大致保持着当年的旧貌。我凝神摹想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