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早知道淹城的信息,源于《文汇报》的一则简要的报道。报载,在素有“八邑名都”之誉的常州市南九公里的武进区湖塘乡,有一处重要文物古迹,是大约三千年前的商朝淹国都城遗址,三城三河,环环相绕,为我国以至世界所独有,而且在现存的地面城池中,最古老,保存得也最完整。
关于淹城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东汉袁康的《越绝书吴地传》:“峨陵(常州古称)县南故城,古淹君地也。东南大冢,淹君子女冢也,去县十八里,吴所葬。”这一带,春秋时期称为延陵,为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的封邑。《公羊传》有“季子去之延陵”的记载。《史记吴泰伯世家》云:“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古代类书之祖、三国魏时编辑的《皇览》记载:“延陵季子冢在峨陵县暨阳乡,至今吏民皆祀之。”正是依据上述古代典籍,史学界对于淹城遗址的来历,做出如下两方面的推测:
一说,淹城曾是商末周初奄国的国都。商周时期,在今山东曲阜、泗水一带曾有一个诸侯国奄国。商周递嬗,它曾联合徐、淮和东方其他邦国进行抵抗。《越绝书》中提到的淹君,乃是奄国被平服之后流窜东南的残部的首领。他们凿河为堑,堆土作城,仍然沿用“奄”字为其国名。古代“淹”“奄”二字通用(甲骨文中,有“弇”而无“淹”“奄”二字),其临时国都遂以“淹城”名之。
二说,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三让王位,被吴王诸樊封于延陵(即今常州),吴语中“延”“淹”谐音,因而认定淹君即季札公子,淹城为季札所筑。也有的说,公子季札因不满阖闾刺杀王僚攫取王位,遂毅然脱离他的统治,于封地延陵筑垒修城,以示淹留之决心。“淹城”之名本此。
上述两种推测,我认为各有所据,都说得通,一时难于判断其是非。实际上,还有一种说法,它来自当地的民间传说。作为远古记忆的口头传承,我觉得其可信度同样很高,不应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