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春宽梦窄

五岳还留一岳思

字体:16+-

有一回,我们游览医巫闾山风景区,在感到十分餍足的同时,却又产生一种意兴阑珊的味道。我分析,这可能与那种沿着东路、中路、南路、北路,“按图索骥”,一览无遗的游观方法有关。

那年游扬州痩西湖也是这么走的:经绿杨村、红园,过大虹桥,至徐园、小金山,到钓鱼台、五亭桥,北折上蜀岗,登平山堂、观音山,犹如展观一幅秀丽的山水画卷,逢景必驻,巨细无遗。当时也曾感到很充实,甚至叹为“观止”;但是,待我们登上瓜州渡开往镇江的客轮,一位诗友却略带倦意地吟了两句唐诗:“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是不是他也觉得这种“满堂灌”的游法,实在是又累又乏味呢?

反过来,对于绍兴的鉴湖,我们却是挂肚牵肠,时萦梦寐。那年,我们游了禹陵、沈园、东湖和兰亭,因为时间有限,“烟波一棹镜湖湾”的愿望落了空,只是远远地望了一下,既没有实地观察到“人在镜中,舟行画里”的丽景,也未曾领略到“鉴湖水如月”“鉴湖五月凉”的妙境,实在有负于李白、杜甫这两位诗仙、诗圣,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空白,等着后日去填补。按说,鉴湖的景观是无法与痩西湖相比的,可是,它却能挑起“何日更重游”的绵绵思绪。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心理作用,主要是它留下了悬念。

有的哲学家说:“充满希望的旅游比到达目的地好。”人们对于已经占有、已经实现的事物,不及对于正在追求、若明若暗、可然可否的事物那样关心。张恨水的两句诗:“凡所难求皆绝好,及至如愿又平常”,反映了这种心态。往古来今,有谁未曾从不断的追求中获得快慰呢!

清初“四明四子”之一的郑南奚,写过一部《纪游集》,为自己起了个“五岳游人”的雅号。实际上,他只游了泰、华、恒、嵩四岳,有意识地留下南岳衡山未去。“我不尽游者,”他说,“留此一岳付之余生梦想耳。”我们那次游黄山,就是受了这位郑老先生的点化,在海拔均达一千八百米以上的三大主峰中,只登了天都峰、光明顶,留下莲花峰作为“余生梦想”。这样,至今我对黄山还抱有一种朦胧的追求,总想找个机会重游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