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求学三年之后,1970年,三毛终于回到了台北。
靠在德国拿到的德文教师资格证书,她接下了母校文化学院德文系的教职,同时在实践家专和政工干校教书。这时,三毛没有回家居住。文化学院给她提供了宿舍,虽然是一间并不宽敞的普通教职工宿舍,但是,对在国外过惯朴素生活的三毛来说已经足够。
台北虽然是自己的家乡,但是,没有方向感的三毛还是常常迷路,不过,还是有几个去处是闭着眼也能走到的。一个便是阳明山上自己的小小蜗居,还有就是父母亲的家,再有的,就是明星咖啡馆。
这是个非同寻常的咖啡馆,它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孕育了台湾十多位文学名家:周梦蝶、陈映真、黄春明、陈若曦、隐地、季季、罗门、王祯和等。这些如非文学爱好者便不能识全的名字,对三毛来说,亲切得如同多年未见的好友。而这个位于台北闹市区西门町武昌街的咖啡馆,在她离开台湾前,已是熟地。
明星咖啡馆的外观很不起眼,它的前身开在上海法租界的霞飞路上,台北的它,其实是白俄老东家渡海而来的乡愁——曾担任俄国沙皇侍卫军团长的乔治·艾斯尼,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带着一团人逃到哈尔滨,三年后转往上海,而后又辗转来到了台北,与刚从建国中学毕业的青年简锦锥一见如故,与他合作在台北重开霞飞路上的“Astoria(明星)咖啡馆”。起初在四十年代它做为台湾第一家有欧洲风味面包的面包店而闻名,面包店开业一年后,二楼的咖啡馆才开始营业。因为所做的炭烤面包、俄罗斯软糖等十分地道,使长期留俄的蒋经国和俄籍妻子蒋方良也常来此处就餐。长此以往,明星渐渐成了上流社会,明星,文人的据点。在台湾物资缺乏的年代,却能在这里喝到用透明玻璃虹吸式咖啡壶煮的咖啡。人们都想到明星咖啡馆小坐,因为,那里的手煮咖啡,“代表一个当下,一个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