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概念的实体化——从《神圣家族》到《资本论》
从否定“类概念的实体化”到积极地肯定,马克思的这种转换被认为是他早期和中期思想的分水岭。正是拥有了“类概念的实体化”这一思想武器,马克思才能对近代市民社会的颠倒结构进行批判。即,马克思终于站上了对从作为类存在物的人中异化出来的各个个人、公民和私人的分裂、国家和市民社会的颠倒、物象化论所谓的物对人的支配等进行批判的立场。而且,在经济学批判方面,当“资本本身”=“类概念的实体化”这一方法论概念被握在马克思手中之时,他从实际存在的资本现象出发,向下论述了“资本本身”这一本质,并通过对实际资本的上行展开这一辩证的演绎方法,认清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对上述近代市民社会的颠倒结构的批判和经济学批判的中心概念,就是“类概念的实体化”。从否定“类概念的实体化”到积极的肯定,这种转化正如后文所述是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物象化论展开的。我们只要将写作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前的《神圣家族》与《资本论》进行对比就能明确这一点。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的“思辨结构的秘密”一节,批判了抽象的类概念的实体化=主体化,并论述道:“如果我从现实的苹果、梨、草莓、扁桃中得出‘果实’这个一般的概念,如果再进一步想象我从现实的果实中得到的‘果实’这个抽象观念就是存在于我身外的一种本质,而且是梨、苹果等等的真正的本质,那么我就宣布(用思辨的话说)‘果实’是梨、苹果、扁桃等等的‘实体’……要从现实的果实得出‘果实’这个抽象的观念是很容易的,而要从‘果实’这个抽象的观念得出各种现实的果实就很困难了。”[1]这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对实体化了的类概念的否定。所谓的思辨就是从作为感性的、具体的、个别的属性的整体的各种现实物出发,抛弃它们的具体性,将它们的普遍共通性这种抽象性质“实体化”,然后将现实物都作为这种实体的“样式”、“自我区别”、“多样性的假象”来建构的方法。马克思批判这种方法是“黑格尔的方法”,即“把实体了解为主体,了解为内部的过程,了解为绝对的人格”[2]。事实上,如果“果实”作为主体为区别自己而产出现实中的各种果实,那不正是“思辨”吗?《神圣家族》对类概念的实体化的否定在这里得到了确认。这也正是马克思所说的“我的有限的、基于感觉的理智”、“感性的悟性”[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