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德国哲学家们的“唯心主义”批判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题是对德国哲学家们的唯心主义进行批判。即,他们的各种观念、各种思想在不考虑与物质环境的关系的情况下,作为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的相互关系的各种观念而独立化了,这是一种将现实世界看作被“思想统治”的观点。对此,马克思将自己的出发点设置为现实的个人,从他们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说明德国哲学家们的各种观念,即这一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可以说,马克思的批判是唯物主义的意识形态批判,这是不能否定的。“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个著名的命题就是来源于此。
关于德国哲学家们的唯心主义,马克思论述道:“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1]他们相信“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产物”,“把现实的那种脱离经验基础的、思想的、思辨的表现当作现实本身,还把小资产者关于资产阶级的幻想当作资产阶级的‘神圣本质’,因而才会设想此种神圣本质只与思想和观念有关”[2]。所以,“现实世界的思辨的表现把独立化了的思想、理念看作是现存世界的基础”,“思辨的观念、抽象的观点变成了历史的动力,因此历史也就变成了单纯的哲学史”[3]。于是这里诞生了德国哲学家们特有的“意识变革”论。也就是说,他们主张“只要改变了现存状况的意识方法、解释方法,原来的世界就能完全改变了”。针对德国哲学家们的这种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道,这种“思辨的理念,抽象的观念”的实质是“各种生产以及交往关系”这一经验基础的“必然升华物”,对这种升华物的批判,应该通过“从现实的活动的人出发,对人的现实生活过程的意识形态的反映和反响”的展开来完成。上述内容总的来说,应该是一直以来有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最大公约数式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