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念”是什么
“理念”=Idee一词自柏拉图以来,一直意味着存在于个别事物根底中的超越感觉的原型,个别事物被认为只是分享这种“理念”。在近代经验论哲学之后,“理念”一词失去了这种超越性意义,开始表示人的来源于经验的意识内容,以及心理学所谓的“观念”。但是,在开始于康德的德国唯心主义中,“理念”一词复活了柏拉图时期的含义,这个概念变成了推动现实的形而上学原理。进而,黑格尔赋予了“理念”一词与其现实对象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它被认为是在逻辑→自然→精神的展开中实现自我的绝对存在。于是在黑格尔看来,“理念”的含义就变成了存在于现实内部,构成着现实,并在现实的展开中实现自我的绝对存在。
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理念”的观点的,正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对象,即德国的哲学家们。例如,施蒂纳被这样批判道:“思辨的观念、抽象的观点变成了历史的动力,因此历史也就变成了单纯的哲学史。”[1]另外,鲍威尔被批判道:“同所有思想家和哲学家们一起,错误地把思想、观念、现存世界在思想上的独立化的表现当作这个现存世界的基础。”[2]格律恩被批判道:“他对于生产和消费的真实关系一无所知,所以他只好躲到‘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最后避难所——人的本质——中去。”[3]德国的哲学家们所做的,只不过是拿出“唯一者”、“自我意识”、“人类”等“理念”来取代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对这种“理念”,即在从永远的本质演绎现实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所谓的历史原动力和目的的观念原理的批判要点在于,要抓住“理念”的真正形成基础,也就是现实的生活关系,将其作为“生产和交往关系”的独立化来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直截了当地论述了这种“理念”和现实的关系,“现实的人以及他们对于从外表上看是独立在外而和他们对立的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现实意识都非实有,实有的只是自我意识这种**裸的抽象词句,正如现实的生产都非实有,实有的只是这种自我意识的已经独立化的活动一样;另一方面,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存在的社会关系都非实有,实有的只是这些关系的一切哲学范畴或名称归结而成的**裸的哲学词句,即实体;因为布鲁诺同所有哲学家们一样,错误地把思想、观念、现存世界在思想上的独立化了的表现当作这个现存世界的基础。”[4]在这里,“自我意识”的“理念”是被作为“现实的人以及他们对于从外表上看是独立在外而和他们对立的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现实意识”,“实体”的“理念”是被作为“现实自然、现实存在的社会关系”的独立化观念来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