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郭沫若诞生100周年而作[1]
在中国史学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史学家。他们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对中国历史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史学家,郭沫若(1892—1978年)以其漫长的治史生涯追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以其辉煌的成果反映出时代的要求,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和思想嘉惠士林、贻泽术者,使他成为中国史学上杰出史学家中的一位伟大的代表。全面评价郭沫若在中国史学上的贡献和地位,是作者力所不及的,即使本文下面所论述的几个问题,恐怕也难以做到比较准确的概括,而只是表明作者在这方面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借以缅怀这位中国史学上的伟人。
一、引唯物史观之光,照古老史学殿堂
从19世纪40年代起,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空前的大变动时代。这个变动的节奏,在20世纪的最初20年左右明显地加快了。这个变动在史学上的反映,有关于侵略和反侵略的历史记载,有关于边疆史地的研究,有关于外国史地的撰述,其中贯穿着民族危机、救亡图强的时代感和倡言改良、鼓吹进化的历史观。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这一最初阶段,至20世纪初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1901年)和《新史学》(1902年)二文而具有了明确的标志。梁启超倡言“史界革命”,提出创立“新史学”的理论模式,在当时的中国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推进中国史学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稍后,章太炎《訄书》重订本的出版及其关于中国通史撰述的思想和结构,也具有这样的意义。但是,梁启超的“新史学”理论是建立在近代进化论的基础上,它较之于章太炎把革命论引入进化论的历史发展观(《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已相形见绌;而章太炎的历史理论在某些方面虽已达到了接近阶级论的边缘,但他对历史发展动力的阐释,仍未跳出唯心史观的窠臼。在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下,李大钊在1920年前后发表了一系列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论文,1924年出版了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著作《史学要论》,系统地阐释了唯物史观指导历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这在史学上是有划时代意义的。那么,如何引唯物史观之光,来照亮中国古老史学殿堂呢?中国史学上的这一伟大任务,历史地落到了郭沫若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