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史学史》第一册
白寿彝先生在77岁的时候,出版了他的又一部力作《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孔子说过:“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如果用来比喻科学工作的话,倒是可以表明:一个科学工作者愈是经过多年的学术积累,愈是能够提出深邃的见解来。读了白先生的这部书,觉得它是作者向我们展示的一幅绚丽的中国史学的画卷,有全景,也有某些细部,读画的人尽可反复揣摩、遐想。丰富的内容,精深的思想,新颖的写法,给人一种清新、开朗的感受和多方面的启迪。
《中国史学史》第一册是多卷本《中国史学史》的首卷,它包含“叙篇”和第一篇“先秦时期,中国史学的童年”,每篇各五章。“叙篇”约12万字,其内容涉及史学史研究的任务和范围、中国史学史的分期、有关史学史的古今论述、作者40多年来摸索这门学科的经历和当前对于这门学科的设想。有如此丰富内容的叙篇,在著作史上实不多见。第一篇是关于先秦史学的论述。诚如作者在“题记”中所说:“这篇的结构、论点,都表示了一些新的看法。”此篇所显示的规模和提出的见解,不仅在史学史的研究上有开创的意义,而且对先秦史的研究及其他专史的研究也颇有值得注意和参考的地方。
然而,这部书还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历史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问题。我以为,这个问题是每一位读者都会感兴趣的,是每一个从事社会实践的人都会重视的。作者在“叙篇”中讲到史学的社会影响时,深沉地写道:“好多年来,经常有人问:学历史有什么用处?我们研究史学的社会影响,可以说,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先从个人说起,史学的用处可以开阔视野,增益智慧。从工作上说,可以从总结历史经验中得到借鉴。从更为远大的地方说,史学可以在总结过去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现在,观察未来,为人们指引一个理想的历史前途。”这是从个人的思想文化修养说到个人的社会实践,再从单个人的意识和实践说到群体的意识和实践,历史知识都在影响着人们,都在默默地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作者认为,那种把讲历史仅仅看作是了解过去,仅仅是为了弄清历史真相的看法,是不全面的。作者还指出:“在具体的历史实践[2]中,联系历史知识而做出政治上的重大决策,历代都有其例。”这是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提炼出来的很有分量的结论。诚然,前人关于现实的决策和关于历史前途的论争,对于后人的思想、情感、决心、行动,无疑是会有很大影响的。柳宗元《读书》诗云:“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3]这是诗人的感受。司马光说,他撰《资治通鉴》是要“监(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4]。这是史学家和政治家的考虑。毛泽东同志认为,没有历史知识,是不可能指导革命运动取得胜利的。这是革命战略家的理论。古往今来,人们就是这样来看待历史知识跟自身社会实践的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