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寿彝先生从1929年起踏上治学的道路,至今(1989年)已经整整60年了。今年,又恰是寿彝先生在高校执教50周年、来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授职务40周年纪念和他的80华诞。我们是寿彝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培养的两代学生,深感对于老师的最好的庆贺之情,莫过于学习老师的治学精神,总结和发扬老师的学术思想。本文是我们在这方面的一点认识,也是我们对老师的一点奉献。
一、一条不断探索的路:治学的历程和理论上的追求
白寿彝教授,1909年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回族家庭。青年时期的寿彝先生,先后在中州大学和文治大学学习;1929年,考入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事著名学者黄子通先生、郭绍虞先生、冯友兰先生和许地山先生,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在20世纪30年代,主要从事中国伊斯兰教史和回族史研究,以及中国交通史研究;28岁时(1937年),出版了第一本专著《中国交通史》[2],1938年,此书由日本学者牛岛俊作译成日文,并于次年在日本东京生活社出版,牛岛俊作在日译本序中称此书“确是一部标志着中国交通文化史著中最高水平的作品”,其著者“是中国史学界的俊秀之士”[3]。寿彝先生曾经回忆说,撰《中国交通史》,是自己学术生涯中的一个“插曲”;但这个“插曲”对后来的治学道路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939年至1949年,寿彝先生先后在云南大学、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任教,讲授中国通史、中外交通史、中国史学史等,继续中国伊斯兰教史和回族史的研究,出版了《中国回教小史》[4]、《咸同滇变见闻录》[5]、《中国伊斯兰史纲要》[6]、《中国伊斯兰史纲要参考资料》[7]等著作。
寿彝先生1949年至北京师范大学执教,以至于今。先后讲授中国通史、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等,继续研究回族史并开始了对中国通史若干问题的研究,出版了《回回民族底新生》[8]、《回民起义》资料集1—4册[9]、《回回民族的历史和现状》[10]等,同时发表了有关中国通史研究的论文20余篇。1961—1965年,寿彝先生因受教育部委托编写中国史学史教本(古代部分),把教学与研究的重点都转到中国史学史方面。这期间,他重新开出了史学史课程,创办了《中国史学史参考资料》[11],组织了“中国史学史编写组”,召开了有关的讨论会,招收了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和进修教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史学史研究的文章,其中,《谈史学遗产》、《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中国史学史研究任务的商榷》等[12],在当时史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出版了论文集《学步集》[13],写出了《中国史学史教本》上册[14]。我们从查阅寿彝先生的著述目录得知,这短短的5年时间,他在中国史学史的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和成果,显示出对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的见解和信心。但是,这项工作却因“**”的开展而中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