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

1.文化批判、价值重构与文明复兴

字体:16+-

一定的文化氛围,孕育出一定的思维方式。而某种思维定势一经形成,便潜意识地、顽固地左右着人们的致思趋向,思维的惰性便随之产生。批判、文化批判这类语词,在现代中国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之中,在文化建设的“破”与“立”的二元对立的认知心理支配下,在非破即立、以破代立的单线思维路向下,便自然地被赋予了纯粹否定性的(而且往往是政治意义上的)含义,从而导致了在文化研究中对这类概念的误读、误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读者的误导。因此,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对这类概念进行“正名”,以消除歧义,达成共识,进而准确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深化我们的文化研究。

所谓批判,通俗地说,便是评判,指评论是非。在中国古代,人们往往是将其作为中性的语词使用的,指某种判别是非的行为。如《朱子语类·太极天地上》曰:“而今说天有个人在那里批判罪恶,固不可;说道全无主之者,又不可。”金代牛本寂《少林寺西堂法和塔铭》曰:“评论先代是非,批判未了公案。”同样,在西方哲学中,批判一词的含意也是指评论。同理,所谓文化批判,便是文化评论,即对文化问题进行的是非优劣的判定。这种批判或文化批判,本身是一种客观的思维活动和价值选择,而不单纯是纯主观的认知活动,更不是纯粹的否定,尤其不是纯粹的政治或者伦理的否定活动。然而遗憾的是,数十年来,由于“阶级斗争为纲”、政治压倒一切的唯政治化思维给“批判”一词笼罩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注入了强烈的纯否定式的内涵。批判便是否定,便是宣判被否定者的死刑(而且往往是政治死刑),是急风暴雨式的无情斗争。这是唯政治化思维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典型表现。

质言之,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化批判,是对民族文化的理性审视,是在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点上,对民族文化遗产作客观清理和现代转化的前瞻式的创造性工作,而非简单的政治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