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哲学省思

2.立足现实依托传统的古今融合论

字体:16+-

在建设现代新型文化体系的历史性工程中,人们首先遇到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针对多年来不少人潜心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关系的辨正,主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文化的观点,学术界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所谓中国“传统文化”,自然是指封建时代的文化。“如果马克思主义和封建时代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那么,从19世纪以来的近代文化置于何地?70多年来的新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又如何理解?”所谓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中西文化比较,中西文化之争,“中体西用”“西体中用”“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特别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等等,都是发生在近代或者现代。“如果撇开这70年或100多年来的中国文化的巨大变化或发展,而去使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相结合,那恐怕很难说是前进,而是‘向后转’;加上些‘传统文化’,也很难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前进的基础,应该是70年来的现代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绝不是封建时代的传统文化。应该是从现实基础出发向前进,不能再到古代去寻根找土壤。”显然,论者这种从现实出发建设新文化的观点是极有见地的,反映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精神方向和现实要求。当然,“传统”是否就是“封建时代”的代换,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还可进一步探讨。

有的学者强调,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讨论,着重于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检讨和批判,并未切中要害。“文化讨论的重点与其放在对古代传统文化的检讨、批判和清理上,毋宁放在对‘阶级斗争文化’或‘革命文化’的分析批判,特别是放在对经典马列主义和传统马克思主义的再认识上。”论者认为,从五四算起,在最近70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数十年中,中国的社会面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从思想理论方面看,这种变化则集中表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与这种根本性的变化相同步,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都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革命批判的洗礼,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都至少在理论层面上经过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重建或改造过程”。因此,当代中国现有的文化,在整体上既不同于西方文化,也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而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应当承认,论者的上述见解是相当深刻而新颖的。它从理论建设的层面,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从现实的社会需要出发,考察问题,总结经验,提出了立足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现状,进行文化批判和文化重构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