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不仅文化的民族性不可能消失,而且民族主义思潮会长期存在,有时甚至会大大强化。对于民族主义的理解和评价,不同国度、不同层级的人们可能截然不同。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民族主义应当是一个民族为了自身的利益、价值、尊严、前途而形成的休戚与共的民族情感、民族价值观。文化学家认为,民族主义强调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化、种族特征,寻求民族特性和民族尊严,要求弘扬民族文化、民族意识,发展民族经济,维护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利益。民族主义虽然产生于资本主义形成之前,但作为一种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则是在资本主义形成之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度的民族主义,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被压迫民族、弱小民族争取民族独立时,其民族主义一般起着积极的作用;压迫民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张扬的时候,其民族主义起着消极的作用。当年中华民族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民族主义,属于前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纳粹德国的民族主义,便属于后者。人们通常所说的狭隘民族主义、民族沙文主义,都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起严重消极作用的民族主义。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的民族性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民族主义思潮表现出来。前几年喧嚣一时的“中国可以说不”之类的声音,就其理论实质而论,便是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狭隘民族主义的思想文化表现。至于那种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循环论来论证“21世纪是中国文化的世纪”,以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为人类普遍、永恒的价值而可以取代、消解西方文化的价值的观点,同样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的文化民族主义——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的表现。当然,那种以经济全球化为口实,鼓吹全球经济一体化乃至文化一体化的观点,表面冠冕堂皇,实质上却不过是民族主义——狭隘民族主义的“另类”表现而已!总而言之,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民族文化不会全球化,更不会“一体化”,民族主义依然存在,问题只是在于,我们如何理性地认识它,引导它,科学地弘扬它。我们应当努力避免、克服狭隘的、消极的民族主义,发扬健康的、积极的民族主义,使民族主义成为一种豁达的情怀,一种健全的心态、健康的精神,从而成为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的助力,而不是阻力。这样,我们就能够将经济全球化转化为民族文化建设的积极资源,促进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