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生活从字面来看似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二者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问题,因为这涉及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相联系的合理性依据。
(一)生活的内涵及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特点
在对生活与教育的内在关联进行论证之前,我们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生活的内涵是什么?因为不管是对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批判,还是对立足于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构建,都是以我们对生活的理解为前提的。因此,我们有必要首先对“生活”一词予以界定。
1.生活的内涵
生活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生活”一词亦是我们经常使用的词语,但同时也是“一个含糊而又复杂的概念”[1],学者们对“生活”的理解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生活”一词进行了解释和说明。
杜威认为“生活是指一种机能,一种无所不包的活动,既包括机体,也包括环境”[2],是“个体的和种族的全部经验……包括习惯、制度、信仰、胜利、失败、休闲和工作”[3],在杜威看来生活等同于经验;陶行知则从生命的成长来界定生活,认为“有生命的东西,在一个环境里生生不已的就是生活”[4]。
还有一些学者则是通过对“生活世界”的阐述来解释生活的。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一书中集中表达了他的生活世界思想,他将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进行了对比,认为生活世界具有这样几个特性:其一,生活是一个非课题化的世界,即生活世界是一个在先被给予的、在先存在的世界;其二,生活是一个奠基性的世界,是科学世界得以确立的基础,任何遗忘了生活世界的科学世界都是一个死的世界;其三,生活是一个直观的世界,我们身处其中并直观感觉生活;其四,生活是一个主体建构的世界,即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拓展和改造自己的生活世界。哈贝马斯则从人与人之间的主体交往来理解生活世界,并对生活的交往互动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他认为生活世界是指行为主体间以理解、走进、认同为指向的非功利性的精神互动过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生活世界的主要形式,并主张以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往来重建生活世界。此外,哈贝马斯还认为生活世界一般由文化、社会和个性三个层次构成。可见,在哈贝马斯看来,生活不仅具有社会性,也具有个体性。